花城文学课|黄子平:探讨寻根文学的当代启示
9月27日,“花城文学课”第21讲邀请到了文学批评家、香港浸会大学荣休教授黄子平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浴洋。
“花城文学课”第21讲活动现场
两位嘉宾就“四十年后话寻根——重读阿城、韩少功、王安忆”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与分享,带领读者们穿越时光,回溯到四十年前的寻根文学运动,重读阿城、韩少功、王安忆的经典作品,探索那一代人对文化根源的追寻与思考。讲座在《花城》杂志官方视频号“花城文学课”独家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超过11万。
黄子平首先从寻根文学的起源与背景讲起。寻根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84年12月的“杭州会议”。这场会议汇聚了来自北京、上海及全国多地的作家和批评家。黄子平回忆道:“当时参加会议的这些人,年纪不大,满身草莽气息,他们的文化构成已与前辈有很大区别,会吸收和接收很多后来叫做‘小传统’的文化营养、资源。”这种对“小传统”的关注,正是“寻根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寻根文学”并非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对文化根源的重新发现与思考。黄子平指出,阿城的《棋王》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礼失求诸野”,即一种礼崩乐坏之后的空间分布。韩少功的《爸爸爸》则通过对鸡头寨方言的描写,展现了文化基因在民间的传承。王安忆虽未参加杭州会议,但她的《小鲍庄》同样被视为寻根文学的经典。小说中,“仁义神话”与“当代神话”在洪水中的交织,共同塑造着乡土乡民们的现在与未来,也反向讲述了其过往与来源。
“寻根文学”中频繁出现的植物性隐喻,引发了对文化模型的重新思考。传统的“根-树”模型强调中心化、层级结构、同一性与确定性,而德勒兹与加塔利提出的“块茎”概念则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活动主讲嘉宾黄子平
黄子平解释道:“‘块茎’的质节点构成水平连接的平面网络,消解了‘起源-复制’的谱系逻辑,转向‘地图绘制’而非‘临摹’。”这种“块茎”思维,强调多元性与开放性。
四十年后回望“寻根”,黄子平认为,寻根文学为当代文化生成了一种“逃逸路线”。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作家们通过对文化根源的追寻,试图摆脱单一的线性思维,寻找新的文化可能性。这种“逃逸路线”,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溯,更是对未来的探索。黄子平在讲座中多次强调了“聊天”“神聊”“交谈”的重要性。这种对话精神,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黄子平在讲座的最后指出,四十年后的今天,寻根文学所代表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重读阿城、韩少功、王安忆的经典作品,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更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去面对当代社会的文化挑战。
李浴洋补充道:“不管是大作家、老编辑,还是年轻人、研究者,四十年前的人和事都在黄老师的讲述中‘活’了起来,而不再是文学史上的某种教条。文学原本就应该这样,活在我们的身边。不管四十年前还是四十年后,以文学为媒介,人的心性、语言都是可以相通的。”
相关知识
花城文学课|黄子平:探讨寻根文学的当代启示
“花城文学课”开启首讲!北大教授陈晓明带你感受90年代文学风潮
“金木棉”绚丽绽放,花城文学之夜揭晓首届花城文学榜
一个文学栏目的六年:化身文学现场的“报信人”
首届“花城文学榜”揭晓十大文学好书 深圳作家黄灯小说上榜
花城文学之夜亮相广州
“花城文学课”第20讲,苏童谢有顺剖析短篇小说的光辉
《千里江山图》等十部作品登上“2023花城文学榜”
花城文学院,以文学之力筑文化之城
文学|花城多部作品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攀登计划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9048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4156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40551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437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452
- 6霍启山与霍启仁对嫂子郭晶晶的 29542
- 7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556
- 8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859
- 9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839
- 10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