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兆雄 为书画延年 留住文化记忆与情感

(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中国书画艺术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既是民族精神的视觉表达,也是文化脉络的活态见证。这种以宣纸绢帛为主要媒介的艺术形式,其脆弱性特质催生了装裱修复这一独特的保护技艺。在天津宝坻区,刘氏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兆雄,正以“85后”新生代匠人的身份,在其工作室“点墨轩”中延续着这项非遗技艺的当代生命。

传承技艺

寄托着家族情感,亦是个人选择

一走进刘兆雄的工作室中,各种各样的书画装裱作品便映入记者眼帘。从双色惊燕裱、撞边大镶手卷,到介绍画框装裱基本构成、画框材质的展示架,每一个书画装裱的知识点和行业术语,刘兆雄都以实物配合文字说明的方式进行科普展示。他说:“这不仅是一种科普宣传,也是方便客户进行选择。书画装裱修复这一行业历史很悠久,其流程、技术都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范式,一些行业术语传自古代,外行人会难以理解,所以我们就做了一面科普墙,把装裱所用的材料、装裱形式都用实物展示出来。这也方便我们与客户沟通。”

在科普墙上,一套已经呈现棕黄色的装裱工具被摆放在正中间,竹起子、排刷、排笔、镊子等因为多年使用而有所磨损,刘兆雄凝望着这套工具说:“这些都是我姥爷当年用的。”

刘兆雄的非遗传承之路始于家庭的影响。他的姥爷是这项技艺早期的实践者。那时,家庭经济较为困难,身为作家的姥爷虽然才华横溢,但稿费收入微薄。为了寻找一份能够增加家庭收入的副业,姥爷从姥姥的一位亲戚那里学习到了书画装裱的技术。这位亲戚从事该行业已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姥爷本身又是一位全才,对书法、绘画、音乐等都有涉猎,尤其是对书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独特的感悟,于是姥爷通过自己的学习钻研,进一步完善了刘氏书画装裱和修复技艺,并把这些技艺传给了女儿女婿。

这种家庭氛围为刘兆雄从小接触这门手艺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刘兆雄自幼便目睹长辈们在案头精心劳作的场景,那些细腻入微的操作、专注的神情以及对作品精益求精的态度,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颗种子。不仅如此,刘兆雄和弟弟刘兆涵从小就在父母工作时打下手,有一个场景刘兆雄记得特别深,装裱过程中,画卷要铺在大大的操作台上,操作台太长太宽,大人擦起来不方便,就要刘兆雄爬上去擦,后来他长大了,就把弟弟抱上去擦。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兆雄渐渐掌握了书画装裱修复的技术,可是直到大学毕业,他还没打算从事这项事业。他说:“书画装裱修复是个很累的行业。我父母最开始也并不希望我接班,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能活得轻松一点呢?他们希望我从事艺术工作,我从小学习绘画,大学是学习设计的,毕业后干了一段时间室内设计和计算机制图的相关工作。”

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正当刘兆雄苦于在电脑前没黑没白地修改设计图时,家里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变故,却让刘兆雄不得不马上回来“看店”。当时家里的书画装裱店刚开了分店,由于工作中的突发状况,父母难以兼顾两个店的生意,父亲对他说:“现在家里实在是人手不够,分店你自己看着干就行,那些活儿你从小就干过,如果实在是不喜欢书画装裱,坚持到店铺租约到期就可以,你再找工作上班去。”

一开始刘兆雄也是硬着头皮上,可是接了几单生意后,他却有一种感觉,仿佛心里的种子逐渐发芽生长。俗语说“三分画七分裱”,每当看到一幅幅普通的画作经过装裱后焕然一新,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他都感到无比神奇和兴奋,成就感油然而生。在面对客户的装裱需求时,他发现自己所掌握的现代设计理念和传统书画装裱技艺产生了交集,他对书画装裱与修复的兴趣愈发浓厚。

而一次特殊的修复书法作品的经历,更坚定了他在书画装裱与修复之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一天下午,一位大叔抱着一幅卷轴来店里咨询修复的事宜,大叔很着急,表示钱不是问题,多少钱都可以,能修好就行。刘兆雄第一反应:“这是不是古画啊?”他小心翼翼打开卷轴一看,是一幅很普通的书法作品,多说有个几十年历史,而且画面布满霉渍、水渍,还有被扯破的地方。细问之下才得知,那幅书法作品,是大叔唯一能触摸到的祖父遗物。当他在漏雨的库房发现卷轴被水泡了时,宣纸墨迹已与霉斑交融成模糊的灰绿色。

面对这份特殊的委托,刘兆雄陷入了两难。一方面,是被雨水打湿且霉变严重的作品如同蝴蝶翅膀,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彻底破碎,更棘手的是,霉斑的渗透程度难以预测,有些浮在宣纸表面上轻轻一拂就消失,有些却已扎根在纤维里,这次修复会有很多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委托人恳切的眼神和寄托家族情感的书法作品,让刘兆雄难以开口拒绝。“我们无法承诺修复如初,只能尽力而为。”刘兆雄思考了很久,对大叔坦言。

一个月后,当修复后的书画作品重新展开,虽然纸面上仍留着淡褐色的痕迹,但委托人祖父遒劲的笔锋终于穿透时光浮现。大叔抚摸着那些曾被霉菌吞噬的笔画,轻声念起上面的内容……刘兆雄至今记得大叔捧着卷轴时颤抖的手指,他突然明白大叔为什么会不惜成本修复这幅作品,因为那张被雨水浸湿的宣纸里,溶着浓厚的家族血脉与情感。

装裱修复

既要敬畏传统,也要顺应时代

“书画装裱这个过程不仅需要为以前负责,还需要为以后负责。”刘兆雄解释,书画装裱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防止书画损坏与老化,二是便于长期保存和展示。例如,一张未装裱的宣纸用不了100年就可能烂掉,而经过装裱后,为画作提供了额外的保护层,有效抵御酸化、虫蛀等自然因素的侵蚀,使许多珍贵的字画得以保存至今。流传下来的几千年的古字画,正是因为有了合理的装裱结构才得以完好留存。

也正是为了保证书画装裱的连续性与可逆性,从古至今,装裱行业一直沿用一套基本架构,这种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使得不同时期的装裱师都能按照相同的规范进行处理。刘兆雄说:“当需要对古代字画进行修复时,修复师无需将其完全拆解就能知道大体上该如何操作,因为大家都遵循着同一套体系。这就好比木匠做榫卯结构,即使不拆开,其他木匠也能明白其构造原理。由于遵循古法,后续的修复者可以依据前人的方法和材料来进行维护或重修,形成了一条连续不断的文化链条。如果随意创新改变基本框架,可能会导致未来的修复工作无法开展,从而破坏文化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这样的行业传统,也为行业创新发展增加了难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拒绝创新。相反,刘兆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尝试适度的创新。他认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现代家庭中,传统风格的装裱可能难以融入家居环境,市场对新的装裱方式和装裱技术有很大的需求,这就促使行业必须去调整、去适应。作为非遗传承人,应当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变化,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但这种创新必须是谨慎的、有理有据的,不能破坏原有的和谐与平衡。就像建筑师在设计新建筑时,会在科学的结构上加入创新元素,现代书画装裱也可以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融入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和材料,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而且,刘兆雄发现,当下的年轻人特别注重个性化和定制化服务。人们不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产品,而是希望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定制独一无二的作品。这对于传承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装裱师需要在保证书画装裱质量的前提下,不断创新设计风格和服务模式,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点墨轩”如今在开展传统手工装裱业务的基础上,也开展机器装裱业务。刘兆雄表示,新时代的人们更加追求效率,对时间成本格外关注。目前机器装裱还达不到手工装裱的技术水平,但是胜在一个“快”,传统手工装裱的时间要以“月”为单位来计算,机器装裱几天就能完成,而且价格便宜。这样的装裱服务可以满足很多一般用户的需求。

自从成为刘氏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兆雄觉得书画装裱与修复似乎不再是普通的工作了,他有了荣誉感和使命感,工作变得更加有干劲儿。在哥哥的影响下,自幼喜爱书画艺术的弟弟刘兆涵,也加入了传承队伍。兄弟二人通过参加各类文化展览、举办讲座等活动,向公众普及书画装裱修复的知识,提高人们对这一传统技艺的认识和兴趣。例如,他们受邀在老年大学授课,教授学员如何简单地给自己的作品进行装裱,让他们亲身体验到装裱带来的变化,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刘兆雄认为,每一幅经过精心装裱的作品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它们不仅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审美观念以及社会状况。刘兆雄希望通过自己的宣传,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去关注这项古老的技艺。

相关知识

刘兆雄 为书画延年 留住文化记忆与情感
农村文化礼堂里的老物件展——锁住乡愁 留住记忆
张大千书画《松鹤延年》
“刘兆麟·袁斐萍书画展”开幕,松江云间会堂文化中心刘兆麟艺术空间对外开放
“南秀北雄——王冰石诗书画印作品展”开展
近现代书法书画文坛巨匠——李世雄
复原大师原声 留住鼓曲记忆
留住乡愁记忆 打开交流窗口
将书画笔墨与陶瓷文化融合,这个书画展开幕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文化自信与文明互鉴相得益彰

网址: 刘兆雄 为书画延年 留住文化记忆与情感 http://www.taoroudan.com/newsview533178.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