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华教授谈AI创作:无生命体验的“修辞游戏”难承文明价值
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9月21日,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委网信办、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指导,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新媒体文化博主大会”成功举行。参会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清华,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就AI与写作等话题,分享了见解。
他认为,即便AI未来能完全模拟人类创作,其作品也因缺乏“生命一次性”的体验而无真正意义,人类文化的价值始终锚定于“人的主体性”。 在谈及人类文明的本质时,张清华指出,人类有史以来的文明,始终建立在肉身生命“一次性体验”的基础上——文明的累积,正是万千优秀个体以其独一无二的人生历程,进行“一次性创作”的结果。
“这种创作和创作者的人生是互相见证的,缺一不可。”张清华教授举例说,即便机器能写出比《离骚》更华美的诗篇,也不意味着它有意义,“因为它没有屈原那样的人生,没有那样感人的命运”。 “AI能写出漂亮的字句,但这些文本背后如果没有人的主体性注入、没有生命价值的沉淀,本质上就是无意义的符号堆砌。”
谈及AI写作的特质,张清华用“青春期的修辞游戏”作比。他回忆,人在初中或青春期前夕,会经历语言快速“发育”的阶段——就像身体迅速成长一样,语言也会大量增殖,个体此时偏爱华丽字句、人生格言与诗化表达,人人都可能成为“潜在写作者”。“但这只是从儿童语言到成人语言的过渡,真正的写作者,需要经过长期沉浸和大量专业训练,才能让文字承载深层思想与情感。”他认为,AI的创作正处于类似阶段:即便表面“像那么回事”,也常因情感逻辑断裂、细节真实感缺失而“似是而非”,经不起深度推敲。
针对“未来批评家能否辨别AI创作”的疑问,张清华提出了分阶段的判断:当下阶段,AI作品的“破绽”仍较明显,批评家通过文本细读——比如分析意象的连贯性、情感的深度与思想的完整性,不难区分其与人类创作的差异;若未来AI智能远超单个人类,虽难以预见其作品形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缺乏生命体验的AI,即便写出再精致的文字,也无法传递人类独有的情感共鸣,批评家仍能察觉其‘灵魂空缺’”。
(来源:极目新闻)
相关知识
张雪峰谈1个亿和清华怎么选:问题本身没有任何意义……
清华教授跟着入殓师体验一天:知道她为啥如此受欢迎了
90后二次元北大校友做出AI漫画创作工具,融资千万
270件古代陶瓷文物亮相清华艺博,展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之美
欧阳江河诗集《宿墨与量子男孩》:将文明元素容纳于诗的风景
与AI相比,人不会被简化为标准答案
普通人拥有 AI 后会创造多少奇迹:「爱恨情仇」 AI 影像创作计划
格非:AI唯一无法覆盖的是生活体验
是教授也是作家,骆平在金牛谈文学及成都
韩瑞亚教授谈明代志怪小说地理研究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9039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4101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40527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426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440
- 6霍启山与霍启仁对嫂子郭晶晶的 29535
- 7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545
- 8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847
- 9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830
- 10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