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 星辰为幕山河为鉴,《天眼》唱响新时代
8月初,新编现代京剧《天眼》亮相贵阳。该剧以南仁东妻子郭家珍的追忆为切入点,讲述了从1993年的国际天文会议开始,南仁东争取在中国建造巨型望远镜,到后来带领团队选址12年,被国际组织排除后,自力更生,最终建成“中国天眼”的历程。主创团队历时五年,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将人民科学家、时代楷模南仁东在奔腾时代洪流中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家国大义、坚韧不拔搬上舞台。主创团队从细心入手,设计了一些感人的细节,比如郭家珍的“小闹钟”,柴火奶奶满院子的柴火,名为萤火虫的小女孩与星星的对话。让一个举世闻名的科学壮举在日常细节中徐徐展开。
新时代是什么?它就在每一个实实在在的日常场景中:人头攒动的景区、欢声笑语的校园、驻守边防的身影、逆流而行的蓝衣。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场景具象化了我们的新时代。当舞台上风雪肆虐,武戏演员以悬索攀岩的程式化动作再现大窝凼的勘探场景;当LED屏上FAST的钢筋铁骨拔地而起,与京剧唱腔的悠长尾音交融;当“心血浇铸国之器,星辰大海是归乡”的唱词响彻剧场——贵州京剧院的新编现代京剧《天眼》,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为新时代的文化场景投射下一束璀璨的光。
传统与现代的共振
作为新编现代京剧,《天眼》的艺术突破,在于它完成了两种看似矛盾的美学统一:既恪守京剧“唱念做打舞”的古典基因,又大胆拥抱现代舞台的科技语言。主创团队十分用心,整10场的演出,情节起伏有力,叙事干净凝练。环球策论、观古知微、踏野觅址、自主铸基、凿岭开渠、舍家筑梦、破碍攻坚、巨目擎空、摘星逐梦、天阙增辉的四字篇章主题,简洁又不失具象,诗意又不误明了。程式再造中,武戏演员以虚拟化的动作语言,将科学家攀岩选址、开山修路的艰辛转化为充满力与美的舞台意象。一段悬索攀岩的表演,在空灵的锣鼓点中演员们“无实物表演”赢得阵阵掌声,足尖轻点即是万丈深渊,绳索虚握便成天梯云栈。科技赋能上,LED巨屏动态呈现FAST的建造过程,灯光模拟出浩瀚星海的深邃,而多媒体影像与贵州喀斯特地貌的虚实交融,让观众仿佛置身大窝凼的崇山峻岭之间。更可贵的是音乐设计的跨界融合:西洋乐器的恢宏交响与京剧文武场的金石之声交织,既传递出宇宙的浩瀚之感,又守住了传统艺术的韵味。
宏大气象与人间烟火的交融
剧作以双线叙事编织出科学史诗的经纬:一条是南仁东夫人郭家珍的追忆视角,温暖细腻的描绘彰显了科学家人性的温度;另一条则是南仁东从1993年国际会议受挫,到12年选址、10年攻坚的“天眼”筑梦之路,恢宏的时代感映照出宏大波澜的气象。这种设计让时代精神具象化,拥有了人性的温暖。郭家珍的“小闹钟”承载着夫妻间相濡以沫的牵挂,柴火奶奶院中堆积的柴火是村民无言的支持,而“萤火虫与星星的对话”则以童真视角叩问人类探索宇宙的永恒命题。当国际组织将中国排除在合作项目之外时,南仁东那句“没有国际支持,我们就自己干!”的誓言,将个人理想升华为民族精神。当演员唱出“南仁东压上余生建栋梁”一句时高亢有力,直击观众内心,唱出了时代的精神,唱出了拼搏的斗志。铿锵有力的唱腔伴着观众情不自禁的掌声,时代精神的感召又一次具象化。
科学精神与艺术审美的共鸣
《天眼》的舞台光芒,源自幕后5年如一日的匠心打磨。领衔主演冯冠博身兼贵州京剧院院长,这位“梅花奖”得主将科学家“执一事终一生”的精神融入创作的过程。为精准还原历史,他与主创团队多次深入平塘采风,调研、拜访南仁东的同事与村民,在科研文献与民间记忆中反复打磨,将角色从选址时的壮志满怀,到攻坚时的眉头深锁,再到病中凝望星空的苍凉手势,皆用扎实的“唱念做打”功夫展现。导演的叙事、编剧的用词、作曲者的创新、舞美团队的执着,让这部吟唱科学家的京剧,获得了科学精神与艺术审美的共鸣。
《天眼》用京剧的东方美学生动描绘了人民科学家的形象。剧中尾声处,万千星辰汇聚成南仁东的头像,此刻,“中国天眼”不再只是贵州群山间的物理存在,而升华为一个民族以创新与坚守展现的精神名片。面对新时代的生动实践和无数鲜活生动的故事,文艺创作需要自觉融入时代,真切感知时代,倾情书写时代,用精深的思想、精湛的艺术、精良的制作描绘真切可感的新时代。在《天眼》的剧场场景中,我们目睹了传统文化对时代精神表达的可能:那些穿越百年的唱腔身段,与射电望远镜的钢架结构共鸣,在新时代的书写中焕发新的魅力。恰如FAST本身——当它凝视137亿光年外的宇宙深空时,亦将中华文明的精神坐标,投射进人类探索未知的无垠疆域。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研究员)
文/李晶
编辑/王子琪
视觉/实习生 于瑞晓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相关知识
天地为幕,山河为台,烽火印记映照峥嵘过往,炽热心跳应和澎湃血脉!
繁荣河南文艺评论丨“第二个结合与新时代文艺工作”有哪些实践路径
吉林省文艺评论基地揭牌仪式在东北师范大学举行
上海文艺发刊词|评论之力
酉阳文艺评论家协会挂牌成立
艺镜 | 炒作毒舌乐评人,有悖于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要求
用评论为当代文学刻下年轮
如何写好文艺评论?北京市文联举办北京评协新会员和文艺评论人才培训班
20年传承发展奏响文艺评论“北京声音”!第二十届北京文艺论坛举行
蒙牛酸酸乳邀青年以热爱为弦唱响青春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9007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966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40450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391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401
- 6霍启山与霍启仁对嫂子郭晶晶的 29511
- 7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510
- 8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764
- 9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783
- 10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