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11天写完《长安的荔枝》,凭啥也能成爆款书和热门电影?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这句诗,如今读起来,更是不甚感慨,这短短一行字、却是写尽了大唐的繁盛与奢靡。

今天又有多少人会想到、千年前的这颗荔枝,被马伯庸从史料里拎了出来,赋予了它鲜活又沉重的意义呢?

从小说到热剧,它似乎成了一种文化符号。这个总能把历史写得让年轻人欲罢不能的作家,到底藏着什么爆款秘诀呢?

马伯庸说,自己并不是一个有天分的作者。很多时候,他得用笨办法,就是保持创作输出,使用真诚和努力去写……

他的创作灵感,其实大多源于生活经验,曾做了十年上班族的他,对职场生活了如指掌,他把这些经验和对身边小人物的观察融入写作,让读者很容易在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没有天赋怎么办呢?他便要求自己每天坚持写4000字,不断输出。当灵感枯竭时,他会选择跑步放空自己,或是阅读史料,从故事中创造新故事。

看似仅用11天就一气呵成的《长安的荔枝》,其实都是他这些年输入输出点滴积累的结果。

对马伯庸来说,写作就是登山。他没有灵感时,要么跑步,要么阅读。这两项应该是给他带来了许多收获,也是真的对写作有利。

在写李善德运送荔枝时,他先立了个大目标:让读者相信“不可能的任务如何可能”,接着又拆解成无数个个小坎,从确定荔枝保鲜法,到规划转运路线,再到应对各方阻碍,就像登山时一步步克服艰难险阻。

写作过程中,他也会灵活调整计划,原本想让主角功成名就,写着写着却被人物推着走,写着写着就觉得主角“他那样的人,该要安稳,不是官位”,于是改成流放岭南的结局,这一情节走向反而戳中了更多人。

马伯庸的写出这款“爆书爆剧”的秘诀,说穿了就是把自己活成李善德。他是带着对故事的真诚,像运荔枝一样死磕细节,朝着“让历史活起来”的山顶一步步踩实了走。那颗穿越千年的荔枝,早就不是水果了,是他用努力和思考传递给每位读者的一颗糖,一颗需要自己定义味道的糖……

相关知识

马伯庸11天写完《长安的荔枝》,凭啥也能成爆款书和热门电影?
作家马伯庸走进复旦:11天一口气写完一本书,“积累花了十几年”
作家马伯庸来长沙分享新书《大医》《长安的荔枝》:写作“秘诀”是足够的好奇心
马伯庸小说《长安的荔枝》将拍电影 概念海报释出
《长安的荔枝》:一颗荔枝,一段传奇,马伯庸笔下的人间温情
《长安的荔枝》爆火背后:马伯庸与曹盾文学影视的黄金配方?
南国书香节|马伯庸:讲好一个故事的核心是人性
马伯庸《长安的荔枝》:安史之乱的根源,就藏在荔枝转运细节里
《长安的荔枝》小说作者马伯庸:我写小人物,源于一块砖头
唐朝“快递小哥 ”如何配送荔枝?

网址: 马伯庸11天写完《长安的荔枝》,凭啥也能成爆款书和热门电影? http://www.taoroudan.com/newsview501522.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