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记忆造一座军械库

原标题:为记忆造一座军械库

《军械库》 安塞姆·基弗 1983-2016 摄影/乔治·达雷尔

◎余木匀

展览:基弗·军械库

展期:常设展

地点:红砖美术馆

“《军械库》是我用来收集一些未完成事物的地方,书籍、照片和手稿,我在这个世界上发现的东西,甚至包括蘑菇、贝壳等所有事物。我把它们全部放在这里,在这你会看见世界上所有的苦难。我的‘军械库’与我大脑中的神经元突触相对应。我到我的大脑中去散步,它一直在激发我。”德国著名艺术家安塞姆·基弗说。

完成跨越30余年

步入专为这件作品开放的展厅,就像走进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次元。由混凝土墙面组成的四方形房间中仅有一个供人进出的洞口,没有窗口,也没有任何装饰。此处是用于存放多年来艺术家创作素材的仓库,也是艺术家本人心灵记忆的具现化场所——这座场所被称为《军械库》。

“军械库”原本是战争时期的军事性建筑,用于制造战争中使用的船只、武器等工具,也用于存放弹药与补给。一场战争往往需要投入规模庞大的武器,一座军械库便是一家“工业时期集中式结构的大型生产综合体”,里头装满了与战备相关的一切所需之物。安塞姆·基弗选择“军械库”一词来指代的他内心图景、记忆、历史与私人情感。

从1983至2016,《军械库》的完成跨越30余年。在这30余年的过程中,基弗不断向其中加入他的收藏品:相片、信件、军械设备、抽屉、干花、头发与蘑菇,还有难以归类的灰烬与诸多只能靠猜测来判断其性质的物品。和常规的“收藏品”概念不同,基弗的军械库中所保存的并非普世价值意义上的昂贵之物,而是艺术家根据记忆与直觉搜罗来的物品。

复刻家国记忆

那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一切创作的冲动都可追溯回童年。

基弗出生于一个特殊的时间点——1945年,德国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正式宣告结束。彼时德国一片废墟,基弗就在这片废墟中成长起来。在之后的采访中回忆这段非同寻常的童年经历,被问到是否过早感受历史之沉重时,基弗回答说:“在我眼中,那并不是废墟,那是孩子的游乐场。”在废墟中跳跃、攀爬,捡拾和搜集有用的物品,把收集到的这些废弃品带回家。废墟中的遗物组成了基弗的宝库,由废墟上诞生的追问则让他终生都陷于深刻的痛苦中:身为二战时期的德国人,几乎在诞生的一瞬间就与纳粹主义联系起来,终生脱不开干系。战后的孩子们出生于庞大的历史时刻,个人的意愿似乎无足轻重也难以言说。

于是基弗在早期作品中挑衅式地将观众拉回到这段黑暗的、不愿被提起的历史。他穿上父亲的魏玛军装,在博物馆和旷野中发起占领运动,向其行纳粹礼,借此引起更多人对历史的关注。他激进的行为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如果不是有一位曾被关押在集中营中的艺术家老师的支持,基弗的艺术生涯在那时就差点陷入被迫中止的境地。

但强烈的激情与审慎的思考支撑着他继续自己的创作之路。“我要回归到一段更早的历史,在那段时空里,我不知道我是谁。”艺术家本人曾这样说过。我是谁?这也是贯穿基弗这位艺术家终生的重要命题。不仅是历史性的这个“我”究竟是谁,还有作为人本身而存在的我,又会是谁?你的记忆是你的素材,也可能是除去档案与生物学资料外唯一能证明你是你的证据。

对于这个问题,基弗进行了诸多探索。他曾于欧洲神话中寻找经典的英雄人物,在现代之前的历史中寻找一种隽永的精神。另外,他也几乎复刻了自己童年记忆中的“废墟”,只是在他炼金术般的操作中,“废墟”变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这件作品——《军械库》。

记忆从未从你脑中消失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基弗不断为画布附加上不同的物体:植物、铅书、战时的武器、幸存者的服饰。据他本人说,这种介于现实与幻象间的效果,是他为寻找世界真谛而作的尝试。基弗还会用锉刀堆砌、敲打,使用重型机械吊臂来辅助创作,他的画面凝固在一种破碎后重生的状态中,比起平面更接近于立体的景观姿态。即使是画面上落下的碎块,基弗也会把它们重新黏合回去,“所有东西都是可以重复利用的”,而“历史本身就是素材,你可以揉捏它、塑造,甚至滥用它”。基弗的作品有着诗一般牢固的核心与洞穿力,大尺幅的绘画几乎如纪念碑般耸立,其上是斑驳的伤痕。

如果基弗没有成为一名画家,他就会去做一位诗人。在对尼伯龙根神话中的英雄“帕西法尔”予以呼应后,基弗还在保罗·策兰的诗歌《死亡赋格》中找到了他需要的两种精神。“你的金发玛格利特,你的灰发舒拉米特”,稻草、金发、黄金般的永恒精神,斑驳、灰烬、铅灰般的时间痕迹,保罗·策兰诗歌中“金”与“灰”的对比恰好是基弗作品中的一对主题。黄金,象征着人渴望与追寻的永恒精神;铅灰,则联系逝去的过往以及被焚烧后留下的灰烬。

灰尘的堆叠是层层叠加的记忆,同时,被焚烧后留下的灰烬也让人联系到纳粹焚尸炉的场景。基弗并没有选择去掩盖或者轻轻带过,而是如实地再现了这段历史。在《军械库》中,我们会看到胶卷从放映机上垂落,一旁的抽屉里存放着页边卷翘落满灰尘的地图与文件,在更高处看不见的位置上是一层层堆起的抽屉——一直堆到天花板、处于摇摇欲坠状态的抽屉是记忆的真实写照。记忆就是当你回忆起一个细节时无数膨胀开的信息量,它们从未从你脑中消失,等待着某天重见天日。

以炼金术士的心态来对待灰烬

谈到这些被放置于“军械库”中的废弃物品,基弗将它们称之为素材,也是带有民族性与时代性色彩的记忆,因此使用它们创作时需要审慎地选择,去等待。“我认为,等待是件很重要的事情。等待是哲学化、审慎地选择。现如今,人们不再等待。”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一切都在飞速运转,大家害怕被抛弃,也不愿落伍——等待变成了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基弗仍然坚持着他的创作方式。多年来,他的创作涵盖了行为表演、观念艺术、架上绘画与综合装置等等。即使是以不同媒介来传达,作品中也总是呈现出一种景观式的、全局式的考量,这也与他本人的心性有关。一个尊重时间的痕迹,愿意去等待但从未放弃行动的人,是难能可贵的。

基弗会将已完成的画作浸泡在电解质溶液中,使其加速呈现出锈蚀的效果。他如此解释:“我认为这些改变是它们自身发生的……许多年后我会电解它们,把这些绘画放进电解质里面……我想给这些绘画注入一些时间,我想要加速时间的进程。这是炼金术士做的事情,自然发生的事物被他们加速……我认为你能从任何事物中看到美。”以炼金术士的心态来对待灰烬,将它们浸泡至时间的溶液中也许便会生成黄金。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嬗变”的过程,从万事万物中都能看到美之所在。有此心态,每个人都会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军械库”。 供图/艺术家安塞姆·基弗和白立方画廊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为记忆造一座军械库
用文化记忆一座城
《开新炙造夜》探索综艺新形势,为传统文化注入活了!
一座老桥引发的乡愁
爸爸为我造火车
全国政协委员迟子建:一座城市没有历史遗迹的记忆,就没有灵魂
百姓记录丨爸爸为我造火车
一位文豪一间书店一座城市,近一个世纪的精神守望
山东省青少年优秀手造作品展即将在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拉开帷幕
为讨小兰花欢心,东方青苍在苍盐海仿造了一座司命殿!

网址: 为记忆造一座军械库 http://www.taoroudan.com/newsview86767.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