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弓:铁弓铮铮著华章(河南日报走出的大家)
原标题:张一弓:铁弓铮铮著华章(河南日报走出的大家)
□本报记者 郭歌
“我的童年是在河南日报社的大院里度过的,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父亲写稿的身影。”4月6日,张一弓的女儿张婷婷向记者讲述了她眼中的作家张一弓。
张一弓是南阳新野县人,生前曾任河南省作协主席。自1950年起,他相继在《河南大众报》《河南日报》任编辑、记者近30年。20世纪70年代末,张一弓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作品《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铁匠的罗曼史》《春妞儿和她的小嘎斯》等荣获多项重磅文学奖项,曾连续四届荣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2004年年底,张一弓获得河南省文学奖终身荣誉奖。
张婷婷曾听父亲说,1950年,还不满16岁的他在开封读高二,因文笔不错被推荐到《河南大众报》当编辑,大家都叫他“编辑娃”。1954年,他来到河南日报社,成了“记者娃”。
在河南新闻博物馆,存放着许多张一弓生前的采访笔记、文章摘抄等,一字一句记录了张一弓在工作中的采访实录、策划思路以及学习心得,也印证了他当时的勤奋踏实、文采斐然。
在河南日报社工作期间,张一弓主要聚焦农业农村领域的新闻报道,其间曾在报社驻洛阳、安阳的记者站工作,见证并报道了中国第一辆“东方红”拖拉机出厂、红旗渠竣工通水等重要事件。
在安阳记者站,张一弓长期追踪报道红旗渠的建设发展,光是采访记录就有10本之多,曾推出报告文学《一幅气势磅礴的斗天图》《献身》等作品。张婷婷说,父亲的新闻报道总是充满激情、内涵深刻,饱含文学韵味。
林州市广播电视局原局长常俊杰曾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了张一弓与红旗渠的缘分:“张老师曾多次来林县采访,红旗渠开工建设后来得更多,写出了许多有关红旗渠和林县发展变化的报道文章,就是在他担任省作协主席前后写的轰动一时的小说中,也不乏林县和红旗渠的影子。”
30年的记者生涯给张一弓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经年累月的采访让他时刻关注着农民的历史命运,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塑造了李铜钟、赵镢头、高山兰、白雪花、张黑娃、郭亮等一系列当代农民的新形象。张一弓爱农民、懂农民,30多篇、150多万字的作品鲜活生动地反映了当代农民的愿望、感情和理想。
有人说,张一弓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作为记者,真实追踪了社会的变革步伐;有人说,张一弓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作为作家,在创作中承担着发时代先声的使命。
2002年,68岁的张一弓迎来了又一个创作高峰。历经10年打磨、近30万字的长篇力作《远去的驿站》展示出他对文学创作的重新寻找。他运用富有传奇性的故事塑造出许多令人过目难忘的人物,凸现出一个时代的民族生存史。该书获得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九届“优秀作品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5年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终评。
近日,张婷婷和家人在收集整理父亲生前的新闻报道作品,“父亲曾说,他把自己人生最美好的30年献给了新闻,我们想做一本《张一弓新闻作品选》,以纪念他最美好的记者时光。”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张一弓:铁弓铮铮著华章(河南日报走出的大家)
南丁:河南文坛的一面旗帜(河南日报走出的大家)
女子上联“张长弓,骑奇马,三更作战”,书生趣对下联,女子羞红
弓开如满月 箭去似流星——《艺术里的奥林匹克》带您领略油画《弓箭手》的细腻刻画与张力
贾元春判词新解,内心苦涩的香橼和那把“弓”,是元春最终的绝望
红楼梦中,贾元春死时惨状:监禁中被人用弓绞杀,作者用16字写尽
文学创作是与时代赛跑
山西曲艺守正创新:乡音一解乡愁 展现地域文化
《张著诗词》:以现代语汇熔铸成古典律诗
张嘉译走出六亲不认的步伐老戏骨演员上线了……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8918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700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40360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305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309
- 6霍启山与霍启仁对嫂子郭晶晶的 29456
- 7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444
- 8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546
- 9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704
- 10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