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活得好,走得更好

原标题:我们要活得好,走得更好

在病房中,身上插满管子,连着仪器,接受高压之下的心肺复苏术,或许又痛苦地活了几个小时、几天,直至终点……

这一幕对我们都不陌生,但可曾在心里默默问过自己——换成是我,愿意这样“活着”吗?假如自己不要,为什么要让亲人承受?

这是临终、死亡心理文化研究者彭小华所著《学会告别:为临终做最好的安排》的开篇之问,这本书前不久刚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生不能由我,死一定要由我”,与潮新闻·钱江晚报记者的聊天中,这是彭小华多次提到的一句话,书中所讲述的15个议题和16个真实案例,也更像是她从旁观者、亲历者,到思考者、倡议者的心路历程。

2016年,49岁的彭小华为自己预立了一份遗嘱,坦然安排自己的身后事。更早时候,她在美国考驾照时,还填写了捐献器官的文件,“因为只有正常化去看待死亡,你才会更珍惜当下,更好地去对待身边每个人。”

1984年,大学毕业的彭小华被分配到了四川省人民医院,做医学情报管理和医学翻译工作。当时,她和同事一起翻译了《现代急诊医学治疗手册》,总共200多万字,这个过程中,她第一次接触到了“临终关怀”这个词,深受震撼。

46岁的时候,还在大学教书的彭小华,突然决定裸辞。她说,因为自己想清楚了一个逻辑——

在中国,绝大多数人过了60岁,钱都会大把用在照顾自己的肉体上,一旦得了绝症,也往往没有知情权和决策权,“我见过太多病人,临终前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根本没有做好面对死亡的准备。”

“我就想,如果我走到那一步,肯定会拒绝一切无意义的‘续命治疗’,那也就不需要支付高昂的医疗费,不需要好的病房……我也不需要赚那么多钱了,不如去做更多自己喜欢的事情。”

辞职后的彭小华,重拾翻译和写作。2014年,她读到阿图·葛文德所著的《终有一死:医疗和临终重要事项》(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当时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本书介绍到国内。”恰好,国内已经有出版社买下了这本书的版权,正在找译者。双方一拍即合,彭小华用半年时间翻译完成了书稿,并最终命名为《最好的告别》。

翻译的过程,也是思考和自省的过程,“我希望去打破禁忌,让大家正常化看待死亡,因为这就是生命的一部分。并不会因为讨论死亡,死亡就降临到你头上,恰恰相反,当你超越对死亡的恐惧,死亡对心灵的局限也就消失了。”

后来,彭小华又陆续翻译了《好好告别》《善终的艺术》等与“临终”主题相关的书籍,在她和其他同路人的努力下,“安宁疗护”的观念也在国内逐渐被知晓,“前几天,我还跟浙江医院安宁疗护科的医生,深入讨论过这个问题。”

在彭小华看来,“安宁疗护”所倡导的,就是人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应该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里,把注意力更多放在人生最后一程的质量、价值和意义上。

跟彭小华之前几部翻译作品相比,《学会告别:为临终做最好的安排》是第一本紧密结合中国现实的“死亡教育”启蒙书,因为彭小华正是一个对中西文化都有着深入理解的中国人。

关于善终的故事样本,有好几个是彭小华的亲身经历。

2016年,彭小华的婆婆在美国去世。其实早在进入养老院之前,婆婆就把临终决策权交给了儿子和女儿,所以当一次尿路感染引起并发症,最后神志不清时,家人没有再强行给她输血输蛋白,后来抗生素也停用了,一个多星期之后,老太太安静地离去。

追思会上,没有人哭哭啼啼,只有儿子和前同事做了简单的发言,温馨回顾了婆婆的一生,其间也不乏幽默轻快的笑语,“你会发现,西方的葬礼是以逝者为中心的,反倒是中国的葬礼有时候还包含了亲属之间的人情往来。”

2019年,彭小华又迎来了一场告别,这一次是自己90岁的母亲。

彭小华说,母亲53岁时曾得过直肠癌,那时候,她觉得自己的人生责任还没有完成,所以采取了积极的治疗措施,同时也承受了很大的痛苦。当母亲88岁时查出结肠癌,本来还有手术机会,但她坚决放弃,决定享受生命中还能自主活动的这段时光。

“其实,我和我哥当时是希望她能接受手术的”,哥哥还请来医生当说客,但母亲态度坚决——“不是我要听医生的话,是医生要听我的话,因为身体是我的。”

生前,母亲还多次跟家人说,自己不要墓地,不想让子女每年都辛辛苦苦赶去扫墓。最后,在老太太的追悼会上,彭小华说了一句“让我们平静而喜悦地告别我妈妈”。

“我妈走后,我对自己更好了。生前她总是说‘小华,饭要多吃点’‘小华,衣服多穿点’,所以对她最好的告慰,就是对自己更好,更积极地去面对生活。”

在彭小华看来,这本书想传递的精神就是——希望大家活得更好,也希望大家走得更好。

本报记者 陈宇浩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张颂文不仅戏演得好 跳舞更好 强哥的舞技太厉害了……
一旦没有退路,脚下所有路都走得通
人最舒服的活法:不要和任何人走得太近
人到中年,不要和亲戚走得太近,弊端显而易见
走得太快,会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用好心态,去赢得好未来
不忘根本,才能走得更远
做父母的,都把最好的留给孩子,希望孩子能过得好
为什么兄弟姐妹最好不要走得太近?过来人告诉你3个原因
人到中年,适当“薄情”,反而过得更好

网址: 我们要活得好,走得更好 http://www.taoroudan.com/newsview73956.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