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学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学派的目标都是争取成为正统的思想流派,因此,他们都不遗余力地去传播自己的主张。然而,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哪有什么永远不变的思想呢? 不过,拥有梦想总归是好事,谁知道有朝一日梦想是否会成真呢? 对于孔子来说,他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主张。尽管在礼乐崩坏的年代,社会秩序遭遇了剧烈的动荡,孔子依然坚定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带着自己的思想四处宣传,但他多次遭到各国君主的拒绝。虽然他最终在鲁国实现了自己当官的梦想,但鲁国的衰落却并没有给他提供一个施展自己抱负的舞台。 在审视当时的天下大势之后,明智的孔子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思想主张最终可能如同水中月、镜中花,难以实现。于是,他决定退而求其次,把人生的理想转向了著书立说、教书育人。没想到的是,他在教育领域的成就,成就了后世数千年的辉煌。 虽然孔子的思想未能得到当时统治者的接受,但他却有一大批忠实的追随者。除去孔子门下的七十二贤者外,孟子则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和发扬者。

与孔子相比,孟子的一生更加坎坷。毕竟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那时礼乐制度尚在崩坏的初期,而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礼乐制度已经彻底崩塌。 很多人将儒家思想视为迂腐和守旧的代名词,认为它束缚了人的自由,尤其是孟子提到的男女授受不亲,似乎限制了男女之间的交流和接触。 然而,这种看法并不完全准确。实际上,这句话是被断章取义了。孟子真正的意思,在于这句话的后半部分。如果我们真正理解了这部分,就能发现古人并不保守,而是充满了智慧和深意。

孟子,姓姬名轲,字子舆,出生在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他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位深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孟子自幼失去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给孟子提供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孟母三次搬家,这个故事也成为了流传百世的佳话。 孟子长大后,由于儒家思想的局限性,他的求学与仕途之路并不平坦。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也踏上了周游列国的道路,然而齐、梁、宋、滕、鲁等国家却都对他不屑一顾。

晚年,孟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走上了教授学问、传播思想的道路。他与弟子们一起,将自己发展和完善的儒家思想整理成书,最终形成了《孟子》一书。 孟子的思想对唐宋之后的中国乃至整个东亚产生了深远而深刻的影响。许多孟子提出的哲学命题和伦理思考,至今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 在儒家学派中,孟子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历代帝王和学者都非常推崇他。孟子的名言之一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繁荣应该比君主的权力更加重要,君主作为国家的领导者,应该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的利益服务。 此外,孟子还提出了君臣关系是相对的这一思想,根本上否定了天子权威的神圣性。他进一步指出,百姓不必忠于某一位君主,而是应该效忠于那个能够保护百姓的人。如果君主对百姓残忍,那么他就不配拥有天下,即使他占有了天下,也最终会被推翻。 因此,尽管后世的皇帝们在治理时依然离不开儒家礼的教义,但他们常常会打压孟子的思想。甚至在明朝,朱元璋差点将孟子从孔庙中逐出。

除了对君民关系的思考,孟子的思想还涉及到社会风气和民众交往的规范,而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男女授受不亲这一观点。 古代的儒家思想非常注重礼节,限制男女之间的随意交往。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迂腐保守的思想,但如果我们置身于那个年代,这种思想实际上起到了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 在春秋战国时期,男女之间的交往比较随便,许多不合伦理的行为层出不穷。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孔子和孟子才开始提倡严格的礼教。

然而,想要改变社会风气并非易事。因此,当孟子提出男女授受不亲时,他很快就遭遇了反对者,淳于髡便是其中之一。 有一次,淳于髡和孟子辩论,他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嫂子快要溺水,你应该伸手去救吗? 淳于髡的意思是,如果孟子主张男女授受不亲,那他若去救嫂子岂不违背了这一原则?如果孟子不去救,又将面临旁人指责。那么,孟子该如何自圆其说呢?

孟子听后并没有回避,而是巧妙地回答道:嫂子若溺水不救,那就是没有人性的豺狼。虽然男女之间应讲究‘授受不亲’,但若遇到紧急情况,应该从权,毕竟生命比礼节更为重要。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的后半句话才是他思想的核心。他强调虽然礼节重要,但在某些情况下,必须优先考虑人命,这正是他人本思想的体现。 为什么后世的人们,尤其是在宋朝的程朱理学风气中,忽略了孟子关于权的思想,反而过度强调礼呢?这与程朱理学压抑人性、禁锢女性有关。为了推行礼,程朱理学将男女授受不亲作为标榜,而忽略了孟子强调的权,即在特殊情况下,事急从权的思想。 有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女子患上了严重的胸部疾病,若不治疗便会危及生命,而当时所有的医生都是男性。她坚守着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最终宁死不让男医生为她治疗,结果因病死去。这件事被朝廷知晓后,反而认为她坚守礼教的行为值得赞扬。 然而,如果孟子知道这件事,恐怕会非常痛心。他的思想显然不希望礼教成为束缚生命和人性的枷锁。
相关知识
孟子有云:男女授受不亲,殊不知后半句才是精华,老祖宗可不保守
俗语“水至清则无鱼”,下半句才是精华,老祖宗教我们为人之道!
俗语:“儿孙自有儿孙福”,其实下半句才是精华,可惜鲜为人知
人常说:朋友妻不可欺,其实下半句才是精华,完美诠释了人性贪婪
苏轼名句“春宵一刻值千金”,下半句才是精华,为啥没人愿意讲?
“马上林冲,马下武松”其实下半句才是精华,知道的人却凤毛麟角
“欲练此功,必先自宫”,这只是上半句,下半句才是根本
俗语“儿孙自有儿孙福”,其实下半句才是经典,却很少有人知道
俗语:“万恶淫为首”,下一句才是精华,却很少有人能做到
俗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它的下句才是精华,只是鲜为人知!
网址:
孟子有云:男女授受不亲,殊不知后半句才是精华,老祖宗可不保守 http://www.taoroudan.com/newsview547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