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剧种在传承中发展(文化只眼)

王 芳

《举世无双·2025稀有剧种盛典》苏剧演出现场。 作者供图

戏曲稀有剧种是中华民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不仅是艺术成果,更是记忆载体,为我们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提供了独特视角。在中华文化的长廊中,苏剧如同一颗温润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彩。作为一名深耕苏剧领域数十载的从业者,我深感这门艺术既是历经数百年沉淀的文化瑰宝,也是亟待众人携手守护的活态遗产。

“一方水土养一方戏”的独特性,是稀有剧种的珍贵内核。苏剧源于苏州“滩簧”,自清中期发展至今,以“俗中见雅”的特质成为江南百姓生活与情感的艺术载体之一,其轻柔婉转的唱腔与韵味悠长的身段相得益彰,每一个音符、每一处身段,都承载着特定地域的语言习惯、民俗风情与审美追求,堪称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苏剧中的“苏白”是苏州方言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演员念白时的语气手势与老苏州人的日常情态别无二致。这些年,许多家长主动带孩子走进剧场,希望“让娃娃听听本地戏,别忘了家乡话”,通过看苏剧来学习传承苏州方言。苏剧的服化道则蕴藏着诸多苏州本地非遗技艺,如我们以苏绣为主题的新编剧目《绣娘》,戏中人物的戏服均由苏州镇湖绣娘手工缝制,不少观众会特意关注细节,主动询问制作工艺。这种一台戏串起多个非遗项目的传播效应,体现了稀有剧种对地方文化传承的贡献。

然而,在这份珍贵的背后,苏剧的生存挑战同样不容忽视。首先,是“观众断层”问题。在新媒体时代,传统传播模式已无法满足年轻观众的需求,而方言的日渐式微更加剧了这一困境。许多年轻人不会说、听不懂苏州话,即便剧场演出配备字幕,“听不懂”的第一观感仍会形成心理隔阂。但苏白是苏剧的灵魂,失去苏白便失去韵味,在这种两难处境下,从业者仍在探索平衡之道。其次,是人才培育问题。一名合格的苏剧演员,要精通“唱、念、做、表”,至少需八年至十年的培养和打磨;要真正理解角色情感、把握江南韵味,更需长期的文化积淀。剧团近年招新中,经反复筛选后能留存的新人往往只有数人,而老一辈艺术家年事已高,不少剧目、技艺若不能及时传承,恐将随时间消逝。

为了破解难题,多年来我们坚持走进苏州中小学开设“苏剧兴趣课”。由苏州市委宣传部和市文明办成立的苏州市未成年人昆曲、苏剧教育传播中心,已走进百余所中小学,开展公益演出和讲座2000多场次,惠及40余万人,走出了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传统文化传播路径。在普及教育的同时,我们也注重内容创新。通过挖掘地域资源,创排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剧目,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我们积极拥抱新媒体平台,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台前幕后的轻松片段,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解读苏剧故事,降低理解门槛。同时,我们也注重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跨界合作,通过音乐会、艺术展等多种形式,拓展受众群体。

相关知识

稀有剧种在传承中发展(文化只眼)
稀有剧种盛典 让每个稀有剧种站上C位
传统艺术逢盛世 稀有剧种迎春天
全省首届稀有剧种在并集中展演
“古韵稀声——中国剧协稀有剧种保护传承成果展演”在京举办
山西首届稀有剧种展演华彩亮相
30余个稀有剧种齐聚 央视“稀有剧种盛典”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让古老的稀有剧种找到新舞台新观众
稀有剧种“云上”觅知音
30元惠民票价!山西首届稀有剧种展演将华彩亮相

网址: 稀有剧种在传承中发展(文化只眼) http://www.taoroudan.com/newsview546223.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