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夜光杯×艺术节 | 程芳:如何让当代音乐获得掌声

不久前,世界级大提琴独奏家、室内乐演奏家秦立巍携四部作品在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内上演了一场“极与极”的艺术碰撞,开启了一场名为“纯粹C大调”的音乐之旅。

“C大调是一个非常开放的调性,”秦立巍在下半场开始前介绍道,“而这场音乐会,最重要的是一次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从节目单可见,整场演出曲目跨越时空:上半场呈现巴赫《C大调第三大提琴无伴奏组曲》与贝多芬《C大调第四大提琴奏鸣曲》,下半场则转向当代瑞士作曲家德门加的《EFEU:为大提琴独奏而作的组曲》,并以布里顿《C大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收尾,从旋律鲜明的古典经典,一跃而至现当代的“实验性”作品,这无疑是对听众听觉感官的一次大胆挑战。

然而,现场观众并未对两首现当代作品表现出明显排斥——除了因不确定乐曲是否结束而稍显迟疑的掌声外,整个音乐厅沉浸在专注的氛围中。似乎这正是秦立巍的艺术魅力所在:他以极致柔美的音色、对琴弓的强大控制力,赋予乐句以呼吸,也将听众带入一片沉静而深情的音乐世界。

上半场巴赫的《C大调第三大提琴无伴奏组曲》以熟悉而从容的方式拉开序幕。前奏曲中,换弦干净利落,音符随琴弓轻快流淌,琶音攀升至高点处尾韵延伸,又徐徐回落,如同秋千自在摇曳。阿勒曼德舞曲在大跳音程的处理上颗粒感鲜明,断句清晰,风格灵动跳跃;就个人听感而言,我则更倾向于连贯一些的演绎,以期在保持旋律线性发展的同时,不损其活泼本质。随后的库朗特舞曲速度略有提升,仿佛前一舞曲意犹未尽的延续。萨拉班德舞曲则以悠长的旋律线条与沉思气质带来转折,其后由布列舞曲欢快承接,终曲吉格舞曲在迅疾的跃动与回旋中将情绪推至高潮,最终归于熟悉的C大调和弦,圆满收束。

贝多芬《C大调第四大提琴奏鸣曲》则充满幻想气质。虽名为奏鸣曲,实则采用高度自由的曲式结构。钢琴与大提琴之间的模仿对位处理得中规中矩,而全曲最富戏剧性的部分出现在第二段近结束处:大提琴以自然跳弓奏出同音反复,本应是全曲对比最鲜明、情感最激烈的段落。然而,或许因上海音乐厅的声场对后排听众尚不足友好,在我听来,此处的对比并未充分凸显,低音区行进多时后,转向高音区的同音反复在力度上仍是循序渐进,未能迸发出应有的张力,气势稍显不足,就个人感受而言,算是本场演绎中一处遗憾。

“秦立巍很有观众缘,似乎他演什么人们都可以接受。”音乐会后,有网友如此评价。这份天然的亲和力,成就了下半场颇具挑战的曲目。

托马斯·德门加的《EFEU:为大提琴独奏而作的组曲》原为2010年埃马努埃尔·费尔曼大提琴比赛而作,是一首充满探索精神的无伴奏作品。它在旋律上运用微分音这类听感上不和谐的方式,更在音色上大胆拓展——诸如弓杆击弦、极度靠近指板等技法,不断挑战着大提琴独奏的表现边界。而随后奏响的布里顿《C大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同样不属于旋律悦耳、易于共鸣的传统类型。然而,演出结束后现场却爆发出极为热烈的掌声。他仿佛自然而然地将观众带入了现当代音乐的语境,让那些本属“非主流”的作品,也获得了理解与接纳。

尽管当代音乐在国内的接受度仍然有限,但这样的曲目编排策略,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实践。“探索”与“回归”的巧妙平衡,使得观众对整个音乐会——包括那些实验性作品——都报以一致的好评。这场名为“纯粹C大调”的音乐会所呈现的“纯粹”,并非指单一,而是一片包罗万象的世界。而秦立巍对当代作品的演绎,也为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最高级的艺术引领,不在于一味迎合,而在于以真诚与技艺建立信任,进而温柔地拓宽大众审美的边界。

相关知识

十日谈·夜光杯×艺术节 | 程芳:如何让当代音乐获得掌声
十日谈·夜光杯×艺术节 | 温欣:《里纳尔多》的减法与加法
第31届梅花奖|郑芳芳《望海楼台》:晋剧程派的拿手好戏
2023天津茱莉亚钢琴艺术节 | 感受音乐的快乐与活力
音乐如何让一位台湾青年成为“新重庆人”
(两岸关系)音乐如何让一位台湾青年成为“新重庆人”
第十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开幕,主题“合”寓意聚合美好
以文学展现生活之美,“夜光杯之夜”美文分享会引来新朋旧友
梨园古韵玩转小剧场,第十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开幕
2023天津茱莉亚钢琴艺术节闭幕

网址: 十日谈·夜光杯×艺术节 | 程芳:如何让当代音乐获得掌声 http://www.taoroudan.com/newsview545297.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