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前抛弃侯耀文,转身嫁给师侄戴志诚的袁茵,如今却大变样!

提起侯耀文,很多人想到的,是舞台上那个逗得大家前仰后合的相声大师。可很少有人知道,台下的他,人生故事比相声段子还要曲折。他这一辈子,事业上有多风光,感情上就有多心酸。

老天爷赏饭吃,挡都挡不住

侯耀文是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儿子,这门手艺仿佛刻在了他的骨子里。

图片

12岁那年,他胆子大,瞒着家里人就敢上台说相声。结果一开口,就把台下的父亲给震住了。侯宝林一看,这孩子是真有天赋,干脆就让他干这行了。

他确实是块好料。他的相声,不是干巴巴地背词儿,而是把生活里的酸甜苦辣都揉了进去。听他的段子,你笑着笑着,心里还会琢磨出点别的味儿来。像《财迷丈人》这些作品,到现在还是相声演员学习的范本。

春晚的台柱子,德云社的领路人

后来,侯耀文的事业越来越红火。

他成了央视春晚的常客,连续十年登上那个大舞台。这在相声界,几乎没人能做到。每次上台前,他对自己的要求都特别高,从服装到台词,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图片

1994年,他说的《打传呼》,让全国人民都记住了他。这个节目,也让相声这门老艺术,在电视上又火了一把。

更难得的是,他自己成名了,还不忘提携后辈。那时候郭德纲还没什么名气,四处碰壁。是侯耀文看中了他的才华,收他为徒,给了他一个名分,也给了德云社一个靠山。可以说,没有侯耀文,就没有德云社的今天。

成也事业,败也事业

事业上的成功,让他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

但也正是因为这份事业,他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他常年在外演出,一年到头没几天能待在家里。这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很大的考验。

他的第一段婚姻就是这么散的。妻子刘彦一个人带孩子、操持家务,时间久了,心里难免有怨气。她希望丈夫能多陪陪家人,可侯耀文总觉得,努力工作就是为了让家人过得更好。两个人的想法不在一条线上,最后只能离婚收场。

图片

这段经历,成了他心里一个不小的遗憾。

以为是幸福,其实是悲剧的开始

离婚后,侯耀文把心思全放在了工作上。

直到42岁那年,他遇到了小自己20岁的袁茵。袁茵年轻漂亮,还是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很有才气。两个人因为工作认识,很快就走到了一起。

图片

这段婚姻一开始非常幸福。袁茵为了家庭,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专心在家相夫教子。他们还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妞妞。侯耀文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尽量推掉一些工作,多抽时间陪老婆孩子。

他本以为,这次终于能白头偕老了。可他做了一个看似稳妥的决定,却亲手毁掉了自己的幸福。

最信任的人,给了最狠的一刀

因为还是要经常出差,侯耀文不放心妻女在家。

他想来想去,就拜托了自己的师侄戴志诚帮忙照应一下。戴志诚住得不远,两家关系一直不错。侯耀文觉得,找他帮忙最合适不过了。

图片

一开始,戴志诚的妻子杨蕾还会经常过来陪袁茵。可慢慢地,上门帮忙的人,就只剩下戴志诚自己了。

今天修个水管,明天接孩子放学。戴志诚的体贴周到,和侯耀文的常年缺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时间一长,袁茵的心就慢慢偏了。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戴志诚很快就跟自己的妻子离了婚。没过多久,袁茵也向侯耀文提出了离婚。

图片

这个消息对侯耀文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他痛苦万分,但也知道自己确实亏欠了家庭。他还是同意了,甚至在媒体面前维护袁茵,说离婚是两个人的问题,跟别人无关。

人走了,事儿还没完

这次打击,彻底摧垮了侯耀文的身体和精神。

2004年离婚后,他整个人都瘦了一大圈,连最爱的相声舞台,都提不起劲儿了。三年后,也就是2007年,这位相声大师因病去世,年仅59岁。

他的去世,在曲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郭德纲更是气愤不已,直接把师傅的遭遇,改编成了相声《托妻献子》,用艺术的方式,替师傅鸣不平。

图片

而袁茵和戴志诚,在离婚后不久就在一起了。面对外界的指责,他们从没有回应过。戴志诚倒是把更多时间留给了家庭,对侯耀文的女儿妞妞也很好,日子过得平淡安稳。

如今,当年的恩怨是非,已经很少有人再提起。只有侯耀文留下的那些经典作品,证明着他曾经来过,也证明着他对相声艺术一生的贡献。

相关知识

20年前袁茵抛弃侯耀文,转身投入戴志诚的怀,如今才发现背后真相
20年前袁茵抛弃侯耀文,转身投入戴志诚的怀,现在才发现背后真相
侯耀文离世18年,昔日小20岁娇妻,在嫁给师侄戴志诚后,现状如何
被“师侄”戴志诚抢妻,成为侯耀文一生的痛,徒弟郭德纲竟如此报复
离婚18年后,再看戴志诚和杨蕾的境遇,如今二人早已天差地别
戴志诚娶师嫂为妻,62岁依然神采奕奕,视继女如亲生女儿
侯耀华争夺遗产 侯耀华抢故去弟弟的遗产被众人所唾弃
她弃陈思诚与不顾,转身嫁给父母反对的朱亚文,如今竟然活成这般
最臭名昭著的3位相声演员,个个罄竹难书天理不容,看看谁最可恨
郭德纲18年坚守承诺照顾侯耀文女儿侯赞

网址: 21年前抛弃侯耀文,转身嫁给师侄戴志诚的袁茵,如今却大变样! http://www.taoroudan.com/newsview544699.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