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坛“双子星”韩真、周莉亚:以新美学“破壁” 舞台|文汇专访

深秋的上海,美琪大戏院的灯光为穿越时空的“红色电波”点亮。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迎来第800场演出之际,总编导韩真、周莉亚重回梦开始的地方。这对被誉为“舞坛双子星”的搭档,以令人惊叹的默契完成了一次次“破壁”创新——打破舞剧不善叙事的窠臼,让谍战故事在肢体语言中绽放;打破红色题材的创作定式,让主旋律作品焕发时代新韵;更打破剧场艺术的边界,让舞剧成为席卷全国的文化现象。
今夜,当《电波》第800次发送,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一部舞剧的里程碑,更是一种新美学力量的生动彰显。它早已超越舞台,化作时代的文化印记,在每一个观众心中种下信念的种子,生生不息。“在任何时代,爱与信念都是艺术创作永恒的主题。”韩真、周莉亚认为,当爱与信念承载着历史,包含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过往与发展历程时,它就成为了民族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波》就是翻开民族记忆的珍贵一页,剧中每个人物都值得我们肃然起敬。”
破局
“有些时刻,并非我们主动选择题材,而是在某一瞬间,题材似乎选择了我们,这是长期积累后的灵光闪现。”周莉亚说。

时光倒回2018年12月,当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大剧场首次试演时,谁也没有预料到,这道“红色电波”将在未来的岁月里响彻中国舞台。“之前,我们面临着舞剧选题从《芦花女》改为红色题材的重大转变,经历了一个从内心挣扎到逐步接纳的过程。”韩真说:“接受既定事实后,我们发现题材本身仍具有选择空间。在上海,主创们走访了许多地方,包括多个革命纪念馆和会址。当你真正从精神层面走进这段历史,就能从中找到自己想要创作的内容。”
在一次创作会议中,有人突然谈到“《电波》是上海的”这一信息,团队灵光乍现。“大家眼前为之一亮,从最初的犹豫转变为兴奋与坚定,进而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周莉亚补充说。然而,摆在“双子星”面前的难题是,破解舞蹈界“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固有困境,用纯粹的肢体语言讲述一个情节复杂、悬念迭起的谍战故事。“舞剧不可能复制电影的线性结构,但舞台空间可以帮你说话。”面对中国舞剧史上“从无到有”的难题,周莉亚的这句话点亮了创作的航向。
在排练厅里,一场舞剧叙事的革新悄然开启。韩真和周莉亚创造性地将电影蒙太奇思维引入舞台,探索独特的“舞台蒙太奇”。裁缝店场景中,她们采用极具代表性的“倒带式回放”,让演员的动作如影像倒流般带领观众回到事件起点,从另一个视角揭示真相。但这仅是开始,一系列突破常规的手法被引入舞台:四组双人舞同时在台上展开,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历程,呈现在一个舞台空间,创造了其他艺术形式难以企及的叙事密度。

在今年9月3日的文艺晚会《正义必胜》中,韩真、周莉亚运用了这种舞台叙事方式,广大观众反响热烈。据统计,《正义必胜》全国电视大屏直播收视达1.18亿户次,实时收视达3亿人次,平均每个收视终端观看53分钟,网络视听平台直播收视逾7.92亿人次。她们不是在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通过创新呈现,在寻找历史与当下的情感连接点。“节目结束后,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颤颤巍巍地向我走来,连声说好。”韩真说,“在我们的作品中,《电波》和《正义必胜》与各年龄层观众都达成了深度的情感链接。”
面对宏大的历史题材,韩真道出了创作心声:“在这个巨大的、浩瀚的历史面前,我们要抓出非常微观的细节,用最炽热的语言,把这么多年的抗争说出来。”在一个个精彩节目的基础上,她们叠加了“戏剧”载体,让历史人物形成完整的情感闭环,使整场晚会一气呵成,成就一部完整的情景史诗剧。
淬炼
“舞台上呈现的并非客观世界,而是我们内心生成的那张旧照片,这正体现了创作的独特性。”韩真说。

清晨的弄堂里,几位女子搬着小板凳坐在晨光中,手持蒲扇轻轻摇曳。这段《渔光曲》(春晚版更名为《晨光曲》)已成为深入人心的文化意象。看似简单的画面,背后是韩真和周莉亚对艺术极致的追求。
为了捕捉地道的上海韵味,她们深入街巷采风。韩真至今记得那个触动她的场景:“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在弄堂里洗带鱼,她不急不慢、精细娴熟地忙着手里的活计。”这个瞬间让她们找到了上海气质的内核——在局促中保持的从容与体面。带着这样的感悟,排练厅里开始了漫长的打磨。演员们长时间坐在小板凳上,体验乘凉、挑米、生火等日常动作,所有行为语言仅靠一把蒲扇完成。“渐渐地我们发现,这段舞段不是靠‘跳’和‘美’来支撑的,而是真实生活里的‘烟火气’。”韩真如是说。这种对生活本真的追求,让《渔光曲》超越了单纯的舞蹈表演,成为一幅流动的生活画卷。
从生活深处淬炼美学的能力,一直贯穿于“双子星”的创作中。“在《电波》创作过程中,我们深入城市肌理,感受城市的人文温度。这些从采风中获得的细节,都赋予了作品深刻的内涵。”周莉亚介绍说,比如舞美设计的灵感来源于里弄老建筑上雨水的痕迹,这些痕迹最终呈现在舞台的屏风板面上,剧中的雨景舞段也源于此。“我们与纪念馆馆长交流时,听到李白烈士被捕后对妻子说‘天快亮了’的故事,被这个细节深深打动了。因此,在雨夜黑伞舞的段中,当伞面压下时,我们设计了主角抬头仰望的动作,象征着他们心中信仰的光芒。当创作者心中拥有饱满的故事时,这些意象才找到了坚实的落脚点。”

跟自己较劲、对艺术较真,是“双子星”最基本的创作态度。在她们的带动下,整个团队对舞台美学的细节越发执着:服装师跑遍各地寻找最接近老派旗袍质感的布料;化妆师收集数百张老照片捕捉时代神韵;就连蒲扇的材质形状都反复推敲……“双子星”的较真,在外人眼中成了一种“作”,她们甚至被戏称为舞蹈圈“最作女编导”。“曾有一位观众告诉我,在他看过的舞剧中,《电波》是唯一一部所有创作环节无一掉队的作品。”韩真说,“我相信,正是因为每一个环节,大家都在褃节儿上‘作’那么一把,才有了《电波》最终的呈现。”
共情
“引导演员入戏没有捷径,大家需要的是真正的感同身受。关键在于创作者自身要先相信,演员才会相信;创作者保持真挚,演员自然也会真挚。”韩真说。

在追求叙事创新、舞台美学的同时,韩真、周莉亚从未忘记对人物内心的深度挖掘。采风过程中,李白烈士与妻子的两张结婚照触动了所有人——一张为工作所拍,一张是真情见证。“30多岁的年纪,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他却已经定格。”这份共情,让舞台上的“李侠”会痛苦会不舍,让“兰芬”在沉稳内敛下流露出对平凡生活的渴望。正如韩真所说:“从电影到舞剧,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表达,但精神内核是相通的。”
在人物塑造上,“双子星”特别注重展现英雄的“人性”一面。舞台上的“李侠”不仅有坚定意志,也会流露对平凡生活的渴望;“兰芬”不仅是可靠的地下工作者,也会表现出本能的恐惧。正如韩真所说:“我们想让观众知道,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但因为有信仰,所以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这种基于人性的角色塑造,让革命先烈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容易引起当代观众的共鸣。
在《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排练厅里,常常能看到韩真、周莉亚与演员们围坐在一起,为一个眼神的角度、一个转身的节奏反复推敲。“兰芬是站在李侠身后的女人。”周莉亚这样定义这个角色。为了演好内敛的地下工作者,性格外向的朱洁静必须学会“掩盖锋芒,藏在李侠身后”。这种对角色的精准定位和严格要求,体现了她们对艺术创作的严谨态度。

在排练诀别戏时,她们没有设计华丽套路,而是让王佳俊和朱洁静额头相抵、肩膀相靠,在低沉音乐中体会生离死别。这种基于内心体验的表演方法,让角色的情感流露更加真实动人。共情的力量如此深刻,在《电波》巡演过程中,不断有青年演员递交入党申请书。当演员们在舞台上一次次走进英雄的精神世界,革命先烈的信仰也悄然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超越
“创作就像在无尽的隧道里,有时看不到方向,也看不到前进的那束光。濒临绝望的时刻,需要更大的勇气和信念,支撑你不断前进、不断突破。但正是这种对未知的探索,让我们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广。”周莉亚说。

今晚,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将在美琪大戏院迎来第800场演出。从2018年首演至今,这部舞剧走遍全国数十个城市,创造了中国舞剧的演出奇迹。然而,在鲜花与掌声背后,韩真和周莉亚始终保持着清醒。
“《电波》像是我们创作经验积累的一个爆发点。这部作品在关键节点上获得了观众的积极反馈,帮助我们建立了创作信心。同时,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也收获良多,这些经验让后续创作《只此青绿》《咏春》等作品时,更有勇气突破自我。”韩真、周莉亚如是说。在她们看来,创作需要“慢下来”的修行,要守住内心,让每一部作品在时光淬炼中绽放独特光彩。正是这份坚守,让她们用新美学破壁舞台,“让更多的观众走进来,爱上我们优秀的中国舞剧”。

“《电波》成功后,我们有意避开同类题材。事实上,之后有很多谍战题材找过我们,包括各种小说、电视剧、电影改编作品,但我们都婉拒了。因为题材重复容易导致创作重复。”周莉亚道出了成功后的心境,“可能大家认为我们的作品得到了认可,之后再做起来应该更得心应手。但其实我会更加小心翼翼,因为想突破,想要‘不一样’。”这种自我挑战的意识,让她们在每一场演出后都会反复推敲,寻找可以改进的细节。
随着创作经验的积累,她们开始以更宏观的视角看待作品创作。从最初仅凭创作冲动完成作品,到如今对创作有了更成熟的认知,思考也更加全面。“每一部作品都在为后续创作探索道路——因为《杜甫》积累的创作经验,让我们敢于在《只此青绿》中尝试大写意风格;《赳赳大秦》首次实现了舞蹈与戏剧在舞台上的深度融合,为后来创作《正义必胜》奠定了基础。”韩真也坦言:“每一次创作都要从地基开始,但是观众的期望值可能已经到五楼了。所以这是一个越来越不轻松、压力越来越大的过程。”
相关知识
刷爆全网!中国舞坛这对“双子星”又凭九三文艺晚会狠狠火了一把
只此青绿,这很中国!凯叔携导演韩真、周莉亚为孩子们打造文化盛宴
以舞蹈演绎半部唐史,舞剧《杜甫》即将在羊城上演
嘉宾专访|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艺术总监沈晨:《只此青绿》留下了中华美学刻度
再现诗圣壮阔人生,舞剧《杜甫》在东安湖大剧院上演
足尖“红楼”,“咏春”回归,两台传统美学大剧今日开票
舞剧原班人马携手 电影《只此青绿》定档国庆
国庆档影片《只此青绿》今日全国院线上映…
“荷花奖”舞剧《杜甫》即将在蓉上演
2024广州艺术季拉开帷幕 计划演出60台剧目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9089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4323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40634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453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498
- 6霍启山与霍启仁对嫂子郭晶晶的 29563
- 7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594
- 8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912
- 9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895
- 10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