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乐之乡”到“世界音乐之都” 无锡:承丝竹雅韵 兴产业集群

长江混着泥沙的潮水,推来锈迹斑斑的船鸣;惠山寺的悠扬钟声,与古银杏树树叶的沙沙声交织;稻香菜场富有烟火气的叫卖声、讨价声、磨刀声,组成独特的生活交响曲……这些属于无锡的“声音DNA”,被捕捉、记录,并在惠山古镇映月里的一座百年老宅中展示出来。

这座百年老宅如今已成为无锡新的音乐地标“声堂”,在这里可以聆听《二泉映月》《歌唱祖国》《太湖美》等无锡相关音乐,看到很多音乐厂牌的专辑及周边产品。

“院子中间的亭子原本是戏台,现在我们传承了它的功能性,取名‘留声亭’。”90后“声堂”运营负责人唐仁表示,他们会邀请一些民谣音乐人、民乐乐团来此演出,当两侧玻璃完全打开,“留声亭”便变身为小型沉浸式舞台。

在无锡,类似“声堂”的亲民音乐空间散落在城市各处。从无锡大剧院、无锡运河公园音乐厅等专业场馆,到惠山古镇映月里、江阴国乐岛等文化交流平台,从阿炳、王莘等一批修复后免费开放的音乐名人故居,到南长街“今夜梁宵”音乐市集、渤公岛湖心乌托邦等公共空间,当音乐与城市邂逅,青石板的每一道纹路都藏着灵动的节拍。

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无锡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中国首个加入“创意城市网络”的“世界音乐之都”城市,填补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丝竹越古今,雅韵连世界

日前,周少梅国乐社成员王蒙娜参加了一场特殊的音乐活动——用二胡与AI再现的国乐演奏家周少梅进行古今对话。她说:“当时我和一名小朋友合奏《虞舜薰风曲》,与周少梅先生隔空对话,同时通过展现他的过往经历,让更多人了解这位国乐大师。”

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无锡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从周代“南音”发轫,经魏晋“吴声歌曲”、唐宋元词牌曲牌及南北曲,至明清昆曲、古琴、琵琶、二胡、丝竹,形式多样,流派纷呈。

“民乐之乡”无锡,也诞生了多位对中国民乐影响深远的音乐家,比如,创作《二泉映月》的华彦钧(阿炳),首开师范学校民乐课的周少梅,借鉴小提琴的定弦方法确立二胡定弦规范的刘天华,创立国立音乐院(中央音乐学院前身)、国立交响乐团、国立礼乐馆的顾毓琇等。

江阴是周少梅的故乡,王蒙娜也在这里生活多年。“我从10岁开始学习二胡,以前刘天华的曲子拉得多一些。”2008年加入周少梅国乐社后,王蒙娜对江南丝竹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前偏向独奏,加入后我学会了跟大家融合,让声音丝丝入扣”。

在此次活动中,王蒙娜一边帮助合作的小朋友反复练习曲目,一边带他去周少梅纪念馆参观,了解更多周少梅的故事,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周少梅国乐社社长黄均超介绍,目前,该社成员以音乐爱好者为主,他们常年开展活动,不仅辐射周边居民,还带队前往浙江、上海等地参加活动。

近年来,无锡注重组织开展以音乐名人为主题的系列演出,通过持续锻造文化印记,繁荣民间文艺。比如,为纪念阿炳诞辰,每年举行二胡演奏会、学术笔谈会等。

同时,无锡以音乐为媒,搭建沟通世界的桥梁。无锡音乐促进中心主任华颖介绍,无锡民族乐团、交响乐团、锡剧院、歌舞剧院等专业院团先后赴法国、英国、俄罗斯、日本、奥地利、意大利、比利时、柬埔寨等国举行各类音乐文化交流活动,宣传中国民乐。同时,来自俄罗斯、葡萄牙的手风琴演奏家,意大利、波兰、巴西的口琴演奏家成为无锡驻地音乐大师,他们在无锡举办公益课、大师课,参与演出,用音乐与无锡对话。

民乐进校园,传承添活力

在无锡市梅村实验小学,“太湖情韵”二胡社团至今已有近30年历史,规模从最初的10余人到如今的200余人,这背后是美育教师的迭代传承。

梅村被称为“二胡之乡”,浓郁的音乐氛围为学校发展二胡社团提供了丰富的养分。负责“太湖情韵”二胡社团12年的音乐教师范逸云提到,多年来,学校致力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打造和二胡课程的精品化开发,目前构建起多元二胡课程体系,“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适性二胡课程,又通过高阶精品社团活动课,满足兴趣浓厚学生的学习需求”。

该校五年级学生、社团成员纪瀚辰受太爷爷启蒙,从6岁开始学习二胡,是家中第四代二胡爱好者。在今年举行的第六届“敦煌杯”中国二胡演奏比赛中,他荣获金奖。他说:“我现在最喜欢的曲子是比赛时拉的《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这首曲子在乐谱上有5面,我学了3年多。刚开始拉二胡的时候觉得挺枯燥,现在拿到成绩就一点都不枯燥了。”

音乐带给学生的变化逐渐显现。“二胡虽然只有两根弦,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范逸云说,二胡可以磨炼心性,有的孩子刚开始比较害羞,学习二胡能锻炼表现力,让他们越来越自信,另外音乐也是很好的排解烦恼的方式。

梅村实验小学还将二胡作为学生触摸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抓手,通过作品赏析、乐器演奏、流程讲解、工艺制作、“与大师面对面”“让乐器会说话”等活动,探索一条传承和发扬二胡的有效路径,从而延伸到其他优秀民族乐器中去。

经过多年积累,无锡已在音乐素养培养方面探索出自己的特色。比如,持续推进“二胡进校园”活动,自2011年起,全市70所中小学校开办二胡传承课堂,累计培训学员3万余人次;加强锡剧特色学校建设,全市12所中小学、幼儿园被命名为“无锡市锡剧传承特色学校”,并在特色学校开设“锡剧传承兴趣班”,引导学生熟悉锡剧、学唱锡剧;举行“班班有歌声”合唱比赛,覆盖全市中小学校78万名学生,有效构建“校-区-市”班级合唱三级展演体系,实现“班班有合唱团、校校有艺术团,一人一特长、一校一特色”目标。

此外,无锡还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为青少年搭建音乐展示的平台。无锡市中小学生“百灵鸟”艺术展演活动传承44年,在为期一个月的展演时间内,吸引全市480多所中小学校近3万名学生在40多个分会场登台表演声乐、器乐、舞蹈、朗诵等节目。

原无锡广播电视台资深导演张伟鸣见证了该活动40余年的发展历程,他说:“刚开始是最简单的班级合唱,只有一个声部、一架风琴,现在每次比赛不仅有伴奏,还能进行四部合唱、六部合唱。无锡孩子的音乐基础,是厚积薄发。”

产业成集群,焕发新“声”机

一把二胡从选料到制作完成,有100多道工序。在无锡市新吴区梅村二胡产业园,琴杆制作、鞔制蟒皮、二胡组装等关键制作技艺被集中展示。

二胡产业是梅村的特色产业。早在1965年,梅村就兴办了民族乐器厂,开启二胡制作的历史。

56岁的师傅沈建波从事二胡制作20余年,主要负责其中最关键、技术含量最高的工序——鞔制蟒皮。“鞔制蟒皮的松紧度特别重要,皮面过紧会音色干涩、尖亮,使二胡一直开不了音;皮面过松则音色沉闷,无力度。”他解释,整个过程需要手工操作,对制作经验要求比较高。

如今,梅村拥有多家二胡制作工坊,从业人员达200余人,年产各类二胡近5万把,占全国中高端二胡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左右,已形成集二胡制作、展示、销售、培训、演艺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不仅是二胡,在无锡,口琴、手风琴、竖琴等乐器产业也蓬勃发展。

位于江阴市祝塘镇的江苏惠文乐器有限公司是一家口琴生产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其生产的各类口琴销往世界各地。2020年,随着1200平方米的东方口琴博物馆的建成,该公司推出包括口琴博物馆参观、生产车间游览、口琴制作体验、口琴入门学习在内的文化体验活动。

“口琴便于携带、价格亲民、入门相对简单,能吸引各个年龄段的受众。”该公司副总经理戴伟浩介绍,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高,来公司参观体验的人数也逐年攀升,今年上半年参观人数超两万人。

目前,全球18家口琴全产业链品牌中,无锡独占6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口琴生产基地;无锡手风琴制造业国内领跑,市场覆盖率达43%;竖琴国际品牌“莱昂希利”“萨尔维”扎根无锡,全球市场占有率超60%。

此外,无锡还通过举办荡口音乐节等多项大型户外音乐节,以及举行艺术周、展演等活动点燃文旅经济消费引擎;通过“鸿山数字音乐基地”等,提供集创作、制作、发行、培训、演出、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音乐产业服务。

据统计,无锡现有音乐相关企业370家,音乐创意产业年增加值约10亿美元。

“整个申报过程,是一个不断挖掘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建立自信的过程。”无锡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提到,下一步,无锡将围绕成功入选“世界音乐之都”开展系列活动,与广大市民共享音乐之乐。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喆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07日 01版

相关知识

从“民乐之乡”到“世界音乐之都” 无锡:承丝竹雅韵 兴产业集群
从成都到维也纳!Z世代民乐“出圈”,两座音乐之都的跨洋对话
江苏无锡民族乐团奏响“民乐之美”新年乐章
无锡民族乐团2024新年音乐会,以“民乐之美”与市民一起迎接新年
“来自无锡的东方之声”惊艳巴黎
“国风雅韵”奏响民乐经典
长篇小说《水晶之都》折射江苏东海水晶产业励志奋斗史
在中国民乐之城“倾听”世界
“丝竹华章”南艺民乐人才培养100周年民族音乐会精彩上演
成立产业联盟开启时尚季 福建泉州打造“时尚之都”

网址: 从“民乐之乡”到“世界音乐之都” 无锡:承丝竹雅韵 兴产业集群 http://www.taoroudan.com/newsview543380.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