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艺节·文华艺苑 | 当代舞台这样讲红楼梦故事

舞剧《红楼梦》剧照 记者 卢旭 摄

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上,以《红楼梦》为主题的作品有两部舞剧《红楼梦》和一部越剧《我的大观园》,显示了当代舞台艺术对文学经典的剧场化、多元化呈现。

近年来,我国舞台艺术繁荣发展,创作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古典文学名著、历史故事等成为舞台艺术创作的“富矿”,不同舞台艺术形式对同一主题的不断探索诠释,展现出新时代文艺创作者的文化自信。

切入角度不同,叙事结构不同

中央芭蕾舞团和江苏大剧院推出的两部舞剧《红楼梦》及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越剧《我的大观园》,都以年轻视角聚焦丰厚的文本,淡化叙事成分,呈现出青春的美好。

两部舞剧《红楼梦》充分发挥了舞剧长于表现情感、抒发情绪的优势。民族舞剧《红楼梦》主创团队将十二金钗作为叙事重心,逐一呈现“入府”“幻境”“省亲”“游园”“葬花”等经典场景,并通过跨媒介跨时代的改编赋予经典新的生命力和思考;芭蕾舞剧《红楼梦》和越剧《我的大观园》则不约而同地采用了非线性叙事方式,将原著的“假作真时真亦假”转化为虚实交错的戏中戏结构,经由“舞台”镜像,折射贾宝玉的精神困境与身份认同。

“《红楼梦》原著就是由十二金钗带领读者‘入梦’的,我们也想以同样的方式带领观众‘入梦’。在舞台呈现上,我们还原了经典场景,也加入了新场景,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古典与当代的对照。”江苏大剧院舞剧《红楼梦》导演黎星表示,创作视角的选择往往决定了故事以何种方式呈现给观众,也会影响观众对作品舞台艺术的观赏感受和对故事内涵的理解深度。

元素提取不同,表达方式不同

本届艺术节舞台上以《红楼梦》为创作基底的3部作品,都提取和运用了较多富有中国特色的古典元素,这既是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致敬,也呈现了年轻人对民族文学经典的创新诠释。

在表达方式上,民族舞剧《红楼梦》放大色彩效果,例如在“冲喜”一幕中,几近饱和的喜庆色彩与舞台中央黛玉的一身白衣形成强烈对比,凸显出极强的戏剧张力;越剧《我的大观园》以年轻贾宝玉和老年贾宝玉的对观,叩开年轻观众的心扉,使之通过越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实现“入梦”;芭蕾舞剧《红楼梦》则大胆探索东西方艺术的融合,以兼具国际化与民族性的艺术视角再现《红楼梦》情境。

在音乐的运用上,民族舞剧《红楼梦》给予作品弹性张力和想象空间,“元宵”的喜庆、“探春远嫁”的飘零、“归彼大荒”的壮烈等;芭蕾舞剧《红楼梦》选择由管弦乐团演奏,在旋律中融入东方调式,使整部作品在国际语汇与中国气韵之间达成微妙平衡;越剧《我的大观园》融合越剧流派唱腔与交响结构,既保留了越剧的婉转韵味,又以现代音乐语言构建出一种“新东方美学”。

创新形式不同,舞台效果不同

近年来,我国戏剧舞美设计在空间的提炼与象征、再现与表现、写实与写意等方面,时有简约、纯净、集中又不失力度的处理方式。

越剧《我的大观园》的导演徐俊在舞台结构和空间设计上选择了具有象征意味的阶梯和条屏布景,创造性地在天与地、生与死、凡与仙之间建构仪式化的舞台。“错落有致的台阶构筑起垂直空间,多媒体投影渲染循环时间,极简灯光勾勒虚与实的边界。”徐俊说,用现代技术呈现古典故事的空间,既保留了戏曲的写意精神,又有现代审美意味。

两部舞剧《红楼梦》的视觉效果同样充满创意。芭蕾舞剧舞台前端的红色细线方格将画面勾勒成古籍书页,观众仿佛穿透纸背,看到《红楼梦》原著中的文字化为动人的舞蹈;民族舞剧的舞台上,映衬着白色纱幔上的一句句判词,观众也仿佛进入了“红楼幻境”。

每种舞台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和讲述方式,无论以哪种方式呈现名著《红楼梦》,其根本目的都是以当代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责编:勾晓庆

相关知识

舞剧“红楼梦”,一场经典与当代的对话
首届北京市青少年阅读节海外留学生主题活动:读中国历史 讲中国故事
澳门城市艺穗节揭幕
话剧《红楼梦》(全本)首次登台北京舞台 迎来百场演出
话剧《红楼梦》(全本)首次登台北京舞台迎来百场演出
第二十二届澳门城市艺穗节揭幕
十四艺节·一线实录 | 小戏从来都不“小”
十四年前的今天(100718),miss A 带来的现场舞台
《国家舞台》看一部优秀作品的诞生,首集解码舞剧《红楼梦》
市文联首场“艺苑沙龙聚焦新时代舞台艺术创作生态

网址: 十四艺节·文华艺苑 | 当代舞台这样讲红楼梦故事 http://www.taoroudan.com/newsview542620.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