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南文化 | 这座小院中,青岛文学记忆正等待着与你相遇

沿着青岛老城的街道漫步,不经意间,你可能会遇到一方静谧的小院。

小院闹中取静,一进入其中,外面的喧嚣就仿佛被隔绝开来,只有一座老建筑静静地守望着时光——这就是青岛文学馆,国内首个城市文学馆。

它不像传统的博物馆那样严肃,更像是一处让文学与城市对话的空间,一处可以让人们浅浅探寻的青岛文脉栖息地。

1、文学记忆的栖息地.

2015年6月19日,青岛文学馆正式启幕。这是一座由青岛日报社和半岛都市报社共同主办、良友书坊文化机构运营的城市文学空间。

国内首家城市文学馆的称号,赋予了它独特的意义。

青岛文学虽然历史不长,但自有其线索和积累。对现代人来说,只有清楚自己的历史,才能走好未来的路。在开馆仪式上,青岛文学馆馆长臧杰道出了创办的初衷:“为青岛文学找一个传统。”

小楼内充满书香和典雅的氛围,沿楼梯处展示了具有代表性的青岛作家的照片及其代表作,仿佛一条时光长廊,静静诉说着青岛的文学故事。

2、青岛的文学黄金时代.

若要探寻青岛的文学传统,时光需倒流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从20年代中期到1937年,青岛的现代文学蓬勃发展,各种文学流派并存。已有名气的作家纷纷来到青岛,王统照定居于此,老舍、梁实秋执教于大学,汪静之执教于中学,王亚平执教于小学,孟超则担任报刊编辑。

文学大家们的创作灵感在这座海滨之城被激发。老舍在青岛写出了《骆驼祥子》,沈从文也曾说在青岛期间是他“一生中创作精力最旺盛、作品最趋于成熟的时期”。

洪深创作了《劫后桃花》,臧克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王亚平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都市的冬》,吴伯箫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羽书》,萧红写出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生死场》,萧军写出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那时的青岛,文学生态丰富多元。

3、文学馆的当下与未来.

青岛文学馆不仅仅是一个展示过去的地方,更是一个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文学平台。开馆之初,它就推出了“青岛文学文献展”和“百年青岛文学” 两个陈列展区。

前者为不断更换的主题展,后者为体现青岛本土文学历程的固定陈列。

2022年,青岛文学馆经历了升级重装,以3.0版本的面貌继续它的使命。升级后的文学馆在保留原有学术气质的同时,开始探寻空间的美感与生动性对文化传播的意义。

植物庭院的打造,在一定程度上是青岛文学馆从文学研究到 “文学花圃” 转变的象征。

4、在文学中与城市相认.

青岛文学馆主理人曾说,“我们一直希望它的存在,对本土市民而言是一个可兹进入的城市文艺生活的现场,对外地游客而言,则是一个探看青岛文学与历史的入口。”

吸引人来拍照打卡自然不是终极理想,但文学和文化,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影响和滋润。“我们并不反对来这里拍照打卡,愿意把文学作为背景,本身就是一种认同和取向,一种愿意靠近的姿态。”

据了解,不少年轻人最初只是来这里和书架或者展品拍了个照,后来慢慢就参与到各种阅读和文化沙龙中来了。文学馆期待,大家在拍照打卡的同时,更多人能对空间完成更充分、深度的体验。

如今,走进青岛文学馆,你可能会遇到正在查阅资料的研究者,参与沙龙讨论的文学爱好者,或是单纯被这里宁静氛围吸引的访客。

那一排排青岛作家的档案里,保存的不仅是文字,更是一座城市的记忆与想象。

湖北路5号的灯光亮起,青岛的文脉在这里被守护、被传递,也被每一个到访者继续书写。(来源:微市南)

相关知识

市南文化 | 这座小院中,青岛文学记忆正等待着与你相遇
第二届青岛(市南)爵士音乐节浪漫来袭
暑期“文博热” 市南深挖“顶流”内涵
首届青岛里院喜剧节盛大开幕 “一街好戏” 嗨翻全城
离开这座皇城吧,从此便是一片光明等待着肖步活了
阿当正等待着与英子的8+1
第二届里院喜剧节再赴青岛之约!为何大型文化活动、颁奖盛典都偏爱这座城?
陈崇正小说《归潮》研讨会举办,专家共话潮州文化与文学魅力
青岛版《冬日恋歌》
保存文学记忆 赋能美好生活

网址: 市南文化 | 这座小院中,青岛文学记忆正等待着与你相遇 http://www.taoroudan.com/newsview539020.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