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观众“二刷”《英歌》,诚意与热爱双向奔赴

“这次来,我想再看一些细节。”10月18日晚,由广州歌舞剧院创演的大型民族舞剧《英歌》再次闪耀上海滩,这已经是这部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的“中华战舞”今年在沪上的第三次演出。而作为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的重头节目之一,该剧也迎来了“二刷”的回头客。据媒体报道,有观众在这次二刷前也做了一些功课,并表示“对潮汕的风土人情已有更深的了解”。

当三赴沪上演出的《英歌》,遇到来“二刷”的观众,充满诚意的创作者与富有热爱的观众双向奔赴。好的作品,看了一遍还想再看,“二刷”的说法之前经常出现在优秀电影热映的时候,是影迷热爱作品、支持演员的一种表现。而今舞剧《英歌》在上海的展演也遇上了热爱它的“二刷”观众,开票即热售,可见观众反响之热烈。

如《英歌》制作人张毅所言:“第一次来是带着‘试水’的忐忑,想看看海派观众对这部岭南IP舞剧的接受度;第二次是带着‘赴约’的期待,因为首演后很多上海观众在社交平台留言‘没看够’。而这一次,更多的是‘扎根’的笃定。”因为从这里面可以看到“英歌槌的节奏与黄浦江的脉搏越来越合拍”。

英歌舞在社交平台的持续走红,已不是首次。舞剧《英歌》在创作上采用多维度空间叙事结构,作品以岭南传统英歌舞为核心,坚守英歌舞本身的气质,古朴、神秘、勇猛,以祖传英歌槌为引,通过当代青年跨时空寻找亲情的奇幻故事,编织起现实、回忆、幻境三重意境,将社交平台的热度与岭南传统文化完成深度内嵌。

不仅如此,一场艺术表演不仅巧妙融入“出花园”、潮州木雕、铁枝木偶等非遗元素,而且还创新性融入潮语说唱,打破传统舞剧表达边界,将方言韵律与英歌槌声等听觉元素结合,让观众在艺术享受中感受岭南文化的丰富底蕴与创新守正的努力。

一把英歌槌,在木雕的段落里,可以化作匠人手中的刻刀;在“牛肉丸”的舞段中,它就是击打肉泥的小铁锤;在耕种的场景里,它又变成了绿油油的秧苗……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在一部优秀的作品中完全可以共生共融,岭南文化的生命力在守正创新的艺术表达中生生不息。正如国家一级导演、文化部优秀专家、原上海歌舞团团长、上海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陈飞华所言,在舞剧《英歌》里,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有情、有义、有思念”,将英歌这个题材做成舞台剧,已经不光是民俗民风的演绎,还是堪称史诗般的伟大作品。

传统的就是现代的,中国的更是世界的,这是艺术的生命与价值所在。值得一刷再刷的,又何止一部舞剧《英歌》?像生动还原广绣工艺的粤剧《双绣球》,也同样收获了一批跨剧种的戏迷。上海本地的范阿姨说“戏曲的美是相通的”,虽然方言不同,但美是一样的,“演员的表演、唱腔、眼神,都能让人读懂角色的内心”。而在年仅八岁的“老戏迷”陈思源小朋友的眼里,粤剧却是那么不同,“腔调明显不一样,妆造也不同”……一老一小,同与不同,这就是交流的价值,更是传承的意义。事实也表明,有魅力的艺术作品完全可以突破语言的边界、地域的局限,汇聚更多岭南文化的爱好者。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是展示,也是推介;是交流,更是合作。据报道,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期间,来自大湾区的19家具有代表性的文艺院团及文化机构组成“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展区”。带着7台14场舞台剧目,在上海滩掀起一股大湾区文化旋风。有理由相信,多元共生的湾区艺术、岭南文化,有能力展现出融合创新的鲜明特质,也一定能寻到更多热爱、追寻它的忠实观众。

相关知识

黄英晟儿舞台双向奔赴感情如歌
双向的奔赴才真正有意义
双向奔赴,双向治愈
大张伟和贾玲算是双向奔赴,从李焕英到热辣滚烫……
朴彩英最新单曲歌词是送给粉丝们的礼物,最好的双向奔赴!
双向奔赴!理发师晓华到向太直播间刷礼物,向太立刻回赠绝版香奈儿包包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闭幕 艺术家与观众“双向奔赴”
《锦月如歌》开播,周也丞磊演绎重生女将与冷面都督双向奔赴
昭慈双向奔赴坚定选择对方陪伴对方 流水迢迢二创召集令 | 剧综剪刀手
如何与用户双向奔赴?一汽奥迪:让我们为“热爱”高歌一曲

网址: 沪上观众“二刷”《英歌》,诚意与热爱双向奔赴 http://www.taoroudan.com/newsview537904.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