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贾平凹|长篇笔记体新作《消息》:脚踩大地,书写直抵人心的人间故事

对话嘉宾:

贾平凹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

王雪瑛 《文汇报》高级编辑

近日,作家贾平凹最新长篇笔记体小说《消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消息》首发于《十月》杂志2025年第2期。小说从开篇雄浑的《黄河晋陕大峡谷》,到晕染文化底蕴的《仓颉庙》,再到展开日常人生的《三河口》《文笔峰下人家》等作品,全书以短篇串联的结构形式,小见大的散点叙事,古雅质朴的自然文风叙写普通人的劳作与自省、坚守与探寻,展现了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姿态,传递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土地的深情。书中配有贾平凹创作的二十四幅插图,形成与文字呼应的叙事文本。通过嘉宾之间的对话,让读者了解贾平凹走出书房,深入多地采风,捕捉生活中的变化,将历史传说、民俗风物与当代生活交织,呈现时代发展中当代人的观念变化与心灵成长。

捕捉生活“消息”,采写人间故事

问:《消息》以质朴笔触展现八百里秦川的风土人情,从人间百态传递出土地的温度与生命的质感。近年来,您常外出采风,采撷丰盛的人间“消息”,这部作品是脚踩大地辛勤耕耘的收获?

答:这些年来,我喜欢到山川河流去,随心所欲地行。见山钻山,遇河过河,人任了脚步,步随了风吧。2022至2024年间,我经常外出采风,长则一个月,短则五六天。我去到哪儿是哪儿,饥了就寻路边店,或者敲开农舍,掏钱让人家给擀一碗面。在县城的宾馆睡过,镇街上的小旅社也住过,这是我以前没有过的。我走遍故乡商州的六个乡镇,又去了陕南、陕北,走了十个县,三十个村寨,还去了黄河、渭河沿岸的甘、晋、豫、鲁四省。能到之处,万象繁华,天姿雄瞻。在田间地头、村落市集,我倾听普通人的对话与故事,捕捉生活本真的“消息”,感触纷至沓来,写了许多手记,整理着这些手记,就写了这本《消息》。

问:《消息》是93个短篇组成长篇的结构,这种“短篇化”“水经流图”式叙事是延续了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传统,又有现代小说的实验性,请说说您选择这种文体的考量。

答:我写《消息》没有迷恋于一个完整的故事,而醉心于一种气息的弥漫。《消息》所写的人事芜杂,行文也多日常琐碎。我记得一句老话,“波澜为世之常,小鱼逐浪而善泳,跃然歌咏,然,谁知百尺之下心?谁知水之深?”知了水之深,就知道了水中波澜是如何形状、色彩和声音。我要考虑的是脉向,是气流通道,是空间,是节奏,形成如山有脉,如河有流的文本气质。

问:为什么用《消息》来命名这部长篇?当您完成整部长篇的时候,斑斓多姿的“消息”带给您什么体验?

答:书名是我写到五万字后,看到了“百草奋兴”“群生消息”的话,就有了书名。我写作了几十年,到现在年纪已没有了什么急功近利,写作已不仅是写作,还是修行,是农夫和他种的庄稼。《消息》是我游走中看到的东西,更是我“爱”和“感兴趣”的东西,是我更多地书写大地,写“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写作的过程中,面对了那么多的人人事事,脑子里清空了名呀利呀,真的是能领会一些生命的幽微,清晨或黄昏站在田野,看雾起霜降,听土壤呼吸,体察四季的变化。

问:《秦岭记》没有单独的章节标题,《消息》的93个短篇都有篇名,《消息》与《秦岭记》有着怎样的关系,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秦岭记》都是叙写秦岭里的事,《消息》涉猎更广泛,写法上也更丰富,更注重人性的隐秘和经世的体验,追寻属于文学的一种根本的意味吧。

问:《消息》中的风土人情、人事起落各有不同,不同村镇各有其貌,不同人物各显其形,您写起来犹如量体裁衣,起承转合各有不同。《消息》的写作状态是不是与以往写作《山本》《河山传》这类长篇时有所不同?每一篇都是新鲜内容,写每一篇都有挑战性,有感觉难度较大的篇目吗?也有写着特别顺手的篇目?

答:全书90多章节,内容上有分别,写法上不能相似,有的注重叙述,有的注重抒情,写的不顺时,能看出行文是滞涩的,写的痛快了,写山能写出我观察到的山的各种形状,写出古塔、山林、河流的灵性,写人也灵性了,能写得新鲜活泼,形成有机的整体。

探讨现代、传统、民间的融合转化

问:写人物的《谢小白》读来让人难忘。她有着太白峪里贫困人家长大的质朴平常,又有着山水清气凝结成的纯美脱俗。她去城里好多年,在水果摘收时回来,又离开山村回城。您以柳立坤的视角来写谢小白,自然又灵巧,贴近又有距离。这个人物有原型吗?如何将女性之美写得脱俗?

答:小说里边写人的章节,人物都有原型的,其中就有《谢小白》和那个《白朗》。写谢小白时,我想到年轻时读到的《洛神赋》,作家写作时,其实都是写自己,你会发现你身上有雄沉的东西,有灵秀的东西,如土地上的花草,会把土里的各种颜色通过花朵表现出来。《谢小白》以柳立坤的眼睛带我看去,从欣赏,羡慕,进而爱的幻想,内心深处就有了柔软。我是写完《谢小白》的那一节,自己都笑了,哈,我心理还年轻啊。

问:《消息》中的《集市》《文笔峰人家》《桃花谷》《终南山隐者》等作品鲜活呈现社会民情、自然生态,文化风俗、世道人心的丰富层面,将历史、民俗与当代生存状态交织。您写作的过程是不是在磨练着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

答:写作脱离不了时代和社会,我既然生活在这个年代,在下边游走,必然要观察这个社会,研究这个社会,所写的小说章节,肯定有自己的思考,看到了什么,是别人也看到了,还是别人没有看到,那是观念和心性所致,至于怎么写,都是缘于自己的审美趣味,唯有脚踩大地,才能写出直抵人心的人间故事。

问:《消息》铺陈出当代生活的浮世绘,有的展开村镇的人情世故日常生活的烟火袅袅很丰裕,有的叙写山高水长远离喧嚣与自然相处的清静,有限的篇幅中有现实与历史的交汇,有写意与写实的结合,您是在探索一种更自如表达的文体,模糊虚构与非虚构的边界,平衡现实主义的写实与“志怪”小说的神秘?

答:天上的月亮孤独着,人间的月饼在狂欢。我是追求这样的,但能力所限,时常怨恨自己。要平衡现实主义的写实与“志怪”小说的神秘,很不易,文学创作如跳高,需不断突破既有高度,哪怕一厘米也极难,但作家必须挑战自己。我不断探索小说结构和文体,也还是要揭示人生的意义、现实的经验,探索事物的根本和真谛。

问:近年来,您从《山本》到《暂坐》《秦岭记》,从《河山传》到《消息》,在持续高能的创作中,如何保持创作的激情?

答:这二十多年,我主要写了长篇小说。喜欢不定期在书房里挂一些自己写的条幅,其中一条是“面对生活存机警之心,从事写作生饥饿之感”。如果对时代对社会对生活时时处于敏感、关注、研究中,你就有写作的欲望,有写不完的东西。对笔和纸的感觉不能生涩,写作其实是越写越敬畏,但总认为还有好的作品需要你写出,那一种刺激又使你特别兴奋。

问:人工智能正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和文化。有人认为DeepSeek威胁了不少“套路作者”,也“逼”出了“真作家”。AI写作的热度,让我们思索文学写作如何保持个性和情感,保持原创性,避免程式化表达。您对AI写作有什么看法?

答:AI写作兴起时,我们要继续写作,那就必须讲究文学的创造性。文学创作凝聚了作家独特的生命体验,要以独特的文学语言完成有生命厚度的叙事。一部好作品能表现个性的首先是语言,我是讲究文字语言的,关于语言的空间感,节奏感,声、色、味诸多方面,是做了很多的功课。

问:您一直都关注现实与当下,同时又沉潜于地域文化、民俗与传统文化之中,喜欢书法、绘画、收藏等。这些对您的创作都产生了影响?这次专为《消息》配了插画,形成与文字互为表里的叙事文本。

答:现代、传统、民间,这三个词是我最喜欢用的,我一直在探讨它们的关系和转化。仅说民间性吧,我感兴趣那些神话传说、俗俚故事,爱收集收藏那些物件,以此来激荡我的思维、想象力。我为新书配的插画,是风物写实,似有悠远古意,是生命韧性的象征,暗合文字的情感节奏,也是尝试将现代、传统、民间之间的融合,以中国传统美的表现方法,真实表达现代中国人生活和情绪。

相关知识

对话贾平凹|长篇笔记体新作《消息》:脚踩大地,书写直抵人心的人间故事
脚踩大地书写中国故事 贾平凹“传”来《消息》
跨越山河脚踩大地:贾平凹推出长篇笔记体小说《消息》
贾平凹出新书,密集采风捕捉生活本真的《消息》
贾平凹最新长篇《河山传》出版
贾平凹苏童马原新作引关注,2025年还有哪些名家新作值得期待
贾平凹新作里的小人物传奇
贾平凹最新长篇《河山传》出版 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
贾平凹第20部长篇《河山传》:进城农民的小人物列传
贾平凹第20部长篇《河山传》出版 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

网址: 对话贾平凹|长篇笔记体新作《消息》:脚踩大地,书写直抵人心的人间故事 http://www.taoroudan.com/newsview535354.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