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雪斋里的书画缘,一笔墨色映山河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 年)的杭州松雪斋,初秋的阳光透过窗棂,落在案头的宣纸上。
一个身着素色长衫的男子正握着狼毫,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墨线在纸上流转,既得王氏的飘逸,又藏着几分温润。
突然,门外传来脚步声,管家匆匆进来禀报:“大人,朝廷派来的程钜夫大人到了,说要请您入朝为官。”
男子握着笔的手顿了顿,目光落在纸上 “放浪形骸之外” 几字,轻声道:“告诉程大人,我赵孟頫只想守着这松雪斋,写字画画,不愿入仕。”
这位拒绝朝廷征召的男子,便是元代最负盛名的书画家赵孟頫,他以 “书画双绝” 名动天下,却始终在权贵与初心间,守着文人的一份清醒与风骨。
赵孟頫的一生,藏着太多动人的故事。
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却在元朝放下 “皇族” 身份,潜心书画;
他与妻子管道升 “书画唱和”,留下 “你侬我侬” 的千古情话;
他改良书法、革新绘画,被后世誉为 “元人冠冕”。
他的故事,藏在松雪斋的墨香里、夫妻合作的画卷中,更藏在 “以书入画、以画抒情” 的艺术追求里。
一
赵孟頫出身宋室皇族,南宋灭亡时,他年仅二十一岁,便带着家人隐居杭州,在西湖边建了 “松雪斋”,终日与书画为伴。
他的书法早年学赵构,后兼学钟繇、王羲之,很快便在江南有了名气,连元代名臣程钜夫都听闻他的才名。
至元二十三年,程钜夫受忽必烈之命,到江南寻访 “遗逸人才”,第一个便找到了赵孟頫。
程钜夫握着他的手说:“孟頫兄,当今圣上求贤若渴,你若入朝,必能大展宏图,何必困于这小小的松雪斋?”
赵孟頫却摇头:“我是宋室子孙,如今国亡家破,只求安安静静写字画画,不愿再涉官场。”
程钜夫不死心,又说:“你入朝不是为了权贵,是为了让文人有立足之地,让书画艺术得以传承啊!”
赵孟頫沉默了。
他想起江南的文人因 “宋遗民” 身份处处受限,若自己能入朝,或许能为他们争取更多空间。
最终,他虽答应北上,却与程钜夫约法三章:“一不参与政治纷争,二不攀附权贵,三仍以书画为业。”
到了大都(今北京),忽必烈见他 “貌秀而雅,言温而诚”,又看了他的书法作品,当即任命他为兵部郎中。
可赵孟頫却始终保持低调,办公之余,依旧闭门练字,有人劝他 “多与权贵结交”,他却笑着说:“我的笔墨,才是安身立命之本。”
《元史・赵孟頫传》记载他 “性冲澹,无骄气,家素贫,而能以廉自守”。
有次,权臣桑哥想让他为自己的府邸题字,送来百两黄金,赵孟頫却原封不动退回,说:“我的字,只写给懂它的人,不写给弄权的人。”
桑哥恼羞成怒,想报复他,却因赵孟頫的才名太大,最终只能不了了之。
这种 “不卑不亢” 的风骨,让他在复杂的元朝官场,始终保持着文人的本色。
二
赵孟頫的人生中,最幸运的便是遇到了妻子管道升。
管道升出身江南士族,不仅精通诗词,还擅长书画,尤其工于墨竹。
两人因书画结缘,婚后更是 “每出一作,必共赏之;
每有一得,必共论之”,成了元代文坛的 “神仙眷侣”。
有次,赵孟頫画了幅《鹊华秋色图》,画中济南的鹊山与华不注山遥遥相对,湖水清澈,渔舟点点。
他把画拿给管道升看,管道升笑着说:“这画的意境虽好,却少了点‘生气’,若在湖边加几株竹子,再添个浣纱的女子,就更活了。”
赵孟頫听了,立刻提笔添画,果然让整幅画 “活” 了过来。
后来这幅《鹊华秋色图》成了传世名作,画上还留着两人的题跋,字迹一刚一柔,相映成趣。
两人的感情,还藏在一首 “你侬词” 里。
中年时,赵孟頫曾因官场失意,想纳妾排解愁绪,又怕管道升生气,便试探着写了首词:“我为学士,你为夫人,岂不闻王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娶几个吴姬、越女,也无过分。你年纪已过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
管道升看后,没有哭闹,而是回了首《我侬词》:“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赵孟頫读罢,深受感动,当即打消了纳妾的念头,还把这首《我侬词》裱起来,挂在松雪斋的墙上,时常诵读。
后来有人问他:“您与管夫人最幸福的时刻是什么?”
他笑着说:“是雪夜围炉,她画竹、我写字,两人不说一句话,却懂彼此的心意。”
这种 “书画为媒、心意相通” 的感情,成了后世夫妻的典范。
三
赵孟頫在书画上的最大贡献,便是提出 “以书入画” 的理念 —— 将书法的笔法融入绘画,让画作更具 “笔墨韵味”。
在此之前,画家作画多注重 “形似”,而赵孟頫却强调 “神似”,认为 “画贵有神,而神在笔墨;笔墨之妙,源于书法”。
为了实践这个理念,他常对着书法练绘画。
画竹子时,他用书法中的 “撇捺” 笔法画竹叶,让竹叶 “如笔走龙蛇,有力度、有节奏”;
画山水时,他用 “中锋” 笔法勾勒山石,让山石 “线条流畅,层次分明”。
他还特意画了幅《秀石疏林图》,在画上题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这首诗,正是他 “书画同源” 理念的最好诠释。
他的书法也自成一派,被称为 “赵体”。
他早年学王羲之的《兰亭序》,中年后兼学李邕、苏轼,最终形成 “圆润清秀、刚柔相济” 的风格。
他写的《洛神赋》,笔法流畅如行云流水,结构严谨却不呆板,被后世誉为 “赵体第一”。
有次,弟子问他:“先生,怎样才能写好字?”
赵孟頫指着案头的《兰亭序》说:“要‘用心’—— 练字时想着字的‘筋骨’,写字时想着字的‘神韵’,久而久之,自然能成。”
他还发明了 “日课” 法:每天必写五百个大字、三百个小字,哪怕公务再忙,也从不间断。
他对艺术的 “较真”,还体现在细节上。
有次,他为友人画《秋郊饮马图》,画中一个马夫牵着马在河边饮水,弟子觉得画得很好,他却摇头:“马的眼神不对,饮水时的马,眼神应该是‘柔和的’,而不是‘警惕的’。”
说着,他拿起笔,仔细修改马的眼睛,只寥寥几笔,马的神态便立刻变了。
友人看后,惊叹道:“孟頫兄,您这是‘画龙点睛’啊!”
四
元至治二年(1322 年),赵孟頫在松雪斋病逝,享年六十九岁。
他留下的书画作品,多达数千幅,每一幅都带着 “温润雅致” 的风格,影响了元代及后世的无数书画家 —— 明代的文徵明、董其昌,清代的 “四王吴恽”,都深受他的影响。
董其昌曾说:“赵孟頫的书画,如谦谦君子,让人越看越喜欢,越学越觉得深不可测。”
如今,在故宫博物院里,还珍藏着他的《鹊华秋色图》《洛神赋》《秀石疏林图》,每当游客驻足观看,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七百年的 “笔墨韵味”。
竹叶的灵动、山石的厚重、书法的流畅,都在诉说着这位艺术家的执着与追求。
有人说,赵孟頫的伟大,不在于他的皇族身份,也不在于他的官场职位,而在于他对艺术的 “纯粹”。
他不管朝代更迭、权贵变幻,始终坚守着对书画的热爱;
他不管外界质疑、他人非议,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艺术理念。
正如他在《松雪斋集》里写的:“艺术如灯,能照亮黑暗;笔墨如友,能陪伴一生。”
相关知识
松雪斋里的书画缘,一笔墨色映山河
“墨许山河”曾来德书画艺术展开幕
谁还记得炼斋啊! 武将与清冷女画师 一笔一剑 氛围感拉满
一笔书写帝后情,双剑闯荡江湖路,遍览山河美景,携手共登舞台
张瀚东山水:藏于墨色间的山河长卷,看一眼就沦陷
赵青仲山水:墨色山河里的心灵归舟
一笔书写帝后情,双剑共舞江湖行,遍览山河美景,携手同登舞台
周深连夜背梗的证据再添一笔,黄子弘凡参与音乐缘计划
李雪琴搞笑瞬间:学校给她一笔封口费……
岁月铸英雄,热血映山河,9月8日19:30,来河南卫视出彩剧场热血开播!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9048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4156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40551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437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452
- 6霍启山与霍启仁对嫂子郭晶晶的 29542
- 7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556
- 8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859
- 9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839
- 10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