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文明】金器制作技术、铜器彩绘工艺、象牙保护方法……三星堆发布多个多学科研究成果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金器制作技术、铜器彩绘工艺、象牙保护方法……三星堆发布多个多学科研究成果川观新闻记者 吴晓铃 张斌
几年前,三星堆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以新出土17000余件编号文物“再醒惊天下”。三星堆的祭祀坑究竟处在哪个年代?三星堆青铜器、金器的制作水平究竟如何?针对三星堆诸多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全国多家单位展开学术攻关。9月27日,2025三星堆论坛在德阳举行,现场发布了三星堆遗址考古多学科研究的多项重要进展。除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年代、三星堆遗址出土青铜器铸造技术等备受公众关注的话题以外,三星堆遗址出土金器制作技术、铜器彩绘工艺、陶器生产标准化、水稻耕种方式、象牙保护技术等5个方面的多学科研究均有重要收获。值得一提的是,三星堆出土金器初步统计约有两公斤,无论从黄金用量,还是金质文物制作的工艺复杂程度来看,三星堆的金质文物制作堪称代表了早期中国贵金属工艺的巅峰。
黄金用量约两公斤 同期文化无出其右
金杖、黄金面具、金鸟形饰……三星堆的众多黄金制品一经面世就惊艳世人。三星堆人的黄金制品加工水平究竟如何?在三星堆新发现的六座祭祀坑展开发掘以后,著名金器保护专家,国家博物馆青铜研究所原研究员马燕如带领的“黄金团队”便展开了文物保护工作,累计修复金质文物已有270余件。“初步统计,三星堆金器的黄金用量,约在2公斤左右,目前在国内同时期的遗址中还未发现如此大量用金者,说明三星堆金矿源稳定。”
不仅如此,研究显示三星堆的黄金熔炼技术已经十分娴熟。马燕如表示,从出土文物来看,三星堆的金质文物主要呈现为片材应用,包括金面具、鸟形饰、鱼形饰、扣边器等,均通过锤鍱、裁切、镂刻(脱錾)完成造型,以划刻、錾刻手法做表面装饰,充分利用了金银的柔韧、延展性完成其包、镶的装饰目的,“足以证明古蜀人已完全了解金银材质延展性的物理特性。”
马燕如表示,三星堆金质文物是三星堆文明的璀璨代表,其意义远超“贵金属器物”本身,从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多个维度,直接打破了“中原文明单向影响周边”的传统认知。以“重器”姿态实证了长江上游曾存在一个与中原夏商文明平行、且高度发达的区域文明中心,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满天星斗”的起源格局,是探索长江上游文明及至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的关键物证。
这些金质文物,以极其丰富多彩的形制充分展现了古蜀人“天人沟通”“权力神圣”的黄金崇拜理念。“古蜀国的‘黄金冶金加工技术’,将中国早期黄金文明的历史,大大提前至商周时期,无论从黄金用量,还是金质文物制作的工艺复杂程度来看,三星堆的金质文物制作代表了早期中国贵金属工艺的巅峰高度,遥遥领先于同时期(约3000—5000年前)华夏其它地域文明的贵金属工艺水平。
将中国彩绘青铜器提前到了3000年前
三星堆青铜器,同样以瑰丽的想象力和巨大体型吸引了无数目光。很少有人注意到,三星堆青铜器中有部分施有彩绘。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站博士后刘百舸介绍,三星堆彩绘青铜器,是中国最早的“铜胎漆器”,把过去通常认为中国彩绘青铜器出现的时间提前了近千年。
据介绍,仅三星堆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的三号祭祀坑,就至少有60件以上青铜器确认使用了颜料饰彩,主要分为黑色和红色两种。红色大多出现在青铜容器,以及人物服饰的细密纹饰凹槽里,也出现在青铜神树的花瓣上。而黑色则多见于青铜人像和青铜面具,用来绘制人物的眉毛、眼睛、头发等部位和特殊的图案及符号。 “三星堆彩绘青铜器的发现,说明三星堆青铜器的颜色并不是我们过去所想的金色一片,可以想象三星堆人的祭祀活动应当处于一个多彩的场景之中。”
多彩的三星堆,不仅为神秘的古蜀文明再添绮丽,更从取材、工艺与审美意象上,有力证实了与中原文明同出一源,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例证。
刘百舸介绍,过去通常认为,中国彩绘青铜器多见于战国秦汉时期。三星堆彩绘青铜器的发现,将中国彩绘青铜器出现的时间提前了近千年,填补了中国青铜时代绘画艺术的重要空白。在艺术上,这些青铜器运用色彩作为主要装饰,是明确的绘画创作。在工艺上,以髹漆工艺作为核心装饰技术,是目前已知四川盆地髹漆技术的最早实例,是成都漆艺的最古根源。
据介绍,髹漆是一项中国历史悠久、传承至今的传统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跨湖桥文化,在商周时期也得到了持续发展。三星堆彩绘青铜器,使用髹漆工艺,充分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
稻作农业撑起了三星堆青铜文明
三星堆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离不开背后种植大米的“农业革命”。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研究员马永超介绍,古蜀先民种稻的技术,已经从“靠天吃饭”的旱地模式,升级为了“精耕细作”的湿地水田。正是这场革命,才为辉煌的三星堆文明打下了坚实的粮仓基础。知道几千年前的人如何种地?靠的是植硅体分析等高科技“法宝”。研究发现,三星堆时期的稻子,其“鱼鳞纹”数量超过9个的稻扇型植硅体比例(54.4%)远高于更早的宝墩文化时期(约30%)。鱼鳞纹越多,说明水稻生长时“喝”的水越充足,也说明到了三星堆时期,稻田的水环境大大改善,从“旱地”变成了“湿地”。
据介绍,在距今4500到3600年左右的宝墩文化时期,成都平原的稻作更像是种小米。这种模式简单,但产量有限。在距今约3600年前后,宝墩文化晚期遗址中出现了类似水坝的水利设施遗迹,表明古蜀先民学会了驯服水患,甚至主动引水灌溉。这项“黑科技”是农业升级的基石。
当稻子从旱地移居到可控水的湿地后,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稻米的颗粒变大,产量增加,意味着一块地能养活更多人口。“充足的粮食,是支撑庞大社会组织的根本。多余的口粮可以养活不直接从事农业的工匠、祭司和贵族,让他们专心去铸造恢弘的青铜器、组织大型祭祀活动。可以说,没有稻田里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可能就没有三星堆那些惊世骇俗的青铜文明奇观。”
在三星堆论坛上,象牙保护技术的进展也进行了公布。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蒋璐蔓介绍,在脱水加固等关键技术的帮助下,目前饱水象牙已经可以直接展出。记者还了解到,三星堆青铜铸造技术也有“独家秘笈”在商代晚期形成以分铸为核心,兼用浑铸、锻造的创新铸造技术体系。独特的“芯骨—条形芯撑”技术,有效解决了细长、弯曲器物的成型难题。而三星堆遗址祭祀坑的年代,通过碳十四年代测定显示,三号、四号、六号、八号祭祀坑埋藏年代有95.4%的概率处于公元前1201年至公元前1012年,相当于商代晚期。此外,三星堆一、二、三、四、七、八号坑中还发现可拼对的同一器物残片,表明埋藏年代相同。”该成果为厘清祭祀坑年代和构建遗址精细年代框架提供了重要依据。
来源:川观新闻
采写:川观新闻记者 吴晓铃张斌
供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相关知识
【古蜀文明】三星堆彩绘青铜器是中国最早的“铜胎漆器”
“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数字艺术展”亮相巴黎
三星堆文明的兴起与消失,揭开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
音乐剧《三星堆》北京站开演 穿越时空解锁古蜀秘境
声光影互动激活三星堆文化,“遇见古蜀”展览亮相798
“遇见古蜀 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艺术展”11月22日在南京遇见博物馆开展
《古蜀华章——画述三星堆与金沙》首发
上海博物馆东馆启用 首展三星堆呈现璀璨古蜀文明
音乐剧《三星堆》北京站开演,穿越时空,解锁古蜀秘境
三星堆神秘古属文明的奇幻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9045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4131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40544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433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452
- 6霍启山与霍启仁对嫂子郭晶晶的 29542
- 7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556
- 8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859
- 9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839
- 10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