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起源新证:名出于徽班,戏成于正本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历史丛览

关于黄梅戏的起源与定名,学界历来众说纷纭。著名黄梅戏音乐家、理论家王兆乾在《黄梅戏音乐》中将黄梅戏的剧目与唱腔分为两类:一类为“花腔戏”,也称“三小戏”,以花腔为主要曲调,通常由一至三人演出,内容多为农村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纱》等;另一类则为形成较晚的“正本戏”,角色增多,情节完整,多演出《山伯访友》《告承经》《天仙配》等民间故事。

王兆乾指出,黄梅戏真正形成完整体系,是在正本戏登上舞台之后。换言之,正本戏的出现,才标志着黄梅戏作为一个成熟剧种的诞生。

那么,黄梅戏正本戏究竟起源于何时?陆洪非在《黄梅戏源流》中引述老艺人胡玉庭的说法,认为整本戏出现于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然而,2007年《黄梅戏》国粹艺术读本中收录的一幅图片显示,道光二十五年(1845),复兴戏班已在石台县链溪乡关兰村汪氏祠堂演出《天仙配》。这一水牌实物将黄梅戏正本戏的出现时间明确推前至1845年。

值得注意的是,水牌上虽标有《天仙配》剧目,却未注明“黄梅戏”这一剧种名称。事实上,在当时民间与官方文献中,并未出现“黄梅调”或“黄梅戏”的称谓。

“黄梅调”作为戏曲名称,最早见于光绪五年(1879年)10月14日《申报》所载《黄梅淫戏》一文:“皖省北关外,每年有演唱黄梅调小戏者……惟正戏后总有一、二出小戏,花旦、小丑演出百般丑态……”此处“黄梅调”明确指称小戏,且带有贬义。光绪十八年(1892)4月24日《申报》的《皖公山色》栏目也记载:“有一种小戏曰黄梅调。”此时,距《天仙配》等正本戏的出现已近五十年。

由此可见,在黄梅戏正本戏成熟演出之际,“黄梅调”之名尚未出现。即便后来该名称流传开来,也仅指那些被称为“淫戏”的小戏,而不能代表可在祠堂演出的正本大戏。清代安徽地区的祠堂演出多由徽班承担,徽班素有“正本戏后加演小戏”的传统,已具备完善的演出体系。而徽班系统中并无《天仙配》此类剧目。因此可以推断,早期黄梅戏的声腔与演出体系实由徽班构建完成,“黄梅调”不过是徽班中“花腔小戏”在安庆一带的别称。所谓“黄梅”一词,实与湖北黄梅县并无关联。

相关知识

黄梅戏起源新证:名出于徽班,戏成于正本
“新时代 新徽班 新气象” 经典黄梅戏《红楼梦》《天仙配》来沪演出
原创徽剧《徽班》在宁上演
大型徽剧《刘铭传》唱响长安大戏院 “新时代 新徽班 新气象”精品剧目展演拉开序幕
《徽班》亮相南京赢得阵阵喝彩
故宫院藏上万件“徽班进京”相关文物!老戏本有望复排
戏剧舞台树立徽风皖韵鲜明标识
新春将至徽班展演忙 “Z世代”赋徽剧新活力
戏韵遍泽诗性江南
大型传统黄梅戏《红楼梦》再亮相上海

网址: 黄梅戏起源新证:名出于徽班,戏成于正本 http://www.taoroudan.com/newsview532360.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