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场艺术展,突然好想“搭一下”这个世界

北京798艺术中心的初秋,总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温柔。阳光透过厂房玻璃洒下碎影,风带微凉却不清冷。在这样惬意的氛围里,我刚从一场公益主题的互动体验展中走出,手里还紧紧攥着“当你老了”时光机互动体验生成的老龄照片,看着“现在的自己”和“80岁的自己”——此刻的我,额头饱满,眼角平滑;“虚拟衰老”的我,额头犁出了道道沟壑,松弛向下的眼睑沉淀了岁月的悲喜。

2025伊利公益美好周互动体验展上的人物影像垂幅

看着“此刻”与“尽头”如此直白地对照,我突然就懂了,展览想传递的、无声却震耳欲聋的温度。它不是在恐吓衰老,而是在邀请我们预见终将到来的风景;它不是在哀悼青春,而是在教会我们如何向未来的自己,发出一份跨越时光的、温柔的理解。

突然间,“搭子”这个词,毫无征兆地从心底翻涌上来,带着前所未有的重量。

是啊,谁来做这个“老了的我”的“搭子”呢?原来,关爱老人,其实也是在关注未来的自己,此刻才恍然发觉,自己就成了自己生命中的“搭子”。然而,我们早已习惯了“搭子”的社交日常,比如饭搭子陪你尝遍街头烟火,游戏搭子和你并肩闯过虚拟关卡。可“公益搭子”是什么?

在伊利主办的这场“公益美好周”互动体验展中,我似乎找到了些许线索。展厅里的每一处设计都格外用心,它们悄悄消解了“公益宏大”的距离感,那些可触摸、可聆听、沉浸式的体验,让“公益”从抽象的概念,变成了能感受到的心跳。而在这些设计背后,还能看到一群有着“共同理想”的人,他们当中有做公益的艺术家,有公益项目的合作方,也有公益项目的受益者,当然还有那些参与到公益行动中的伊利员工和志愿者们。

2025伊利公益美好周互动体验展现场

原来,公益从不是少数人的“伟大行动”,而是你我他在某个瞬间的“搭一下”。

看完展览,我忍不住问自己,我能成为谁的“公益搭子”?又能为这个世界的美好“搭”些什么呢?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关于守护、连接与行动的故事里,藏在每一个为美好发声的瞬间里。

不图别的,就图“公益”这两个字

光影柔和地一点点暗下来,过滤掉了外界一切的芜杂,整个世界只剩下由无数细微的纸声与光影编织而成的空间。这时的你身处于“听见美好”板块的展厅里,脚下,身旁,无数纸条串联、蔓延。细长的纸条上书写着最朴拙最真诚的话语,稚嫩又童真,像一条条无声蜿蜒流动的溪流,但却是他们内心最深处的律动:

“每次在学校里,我都能收获满满的快乐。”

“爸妈暑假偶尔带我出去玩,是开心的。”

“老师带我和班长一起吃牛排,还拍了照。我终于吃到牛排了,我好开心。”

……

溪流汇向中央的屏幕。屏幕上,手语动画无声地循环播放。手指起舞,手腕翻转,表情宁静而专注,那是在诉说纸条上“快乐”的形状。它是一场完全寂静的告白。直到戴上旁边放置的耳机,才听到那一阵清澈又带着些许腼腆的声音突然漫进耳朵。

艺术家何文文&黄松晟作品《无声的告白》

这就是艺术家何文文与黄松晟带来的作品《无声的告白》。而那些声音,则是由AI技术复原的失语儿童的“声音”,每一个字都带着孩子特有的雀跃,和纸条上的文字,以及屏幕里的手语完美重合。

那一刻,展厅里的寂静被打破了,不是喧闹的吵,而是美好被听见的震颤——原来快乐,真的有声音。黄松晟告诉记者,最初他们想过用海浪、童谣做“美好声音”的载体,可转念一想,“有一群人的美好,始终没机会通过声音传递”,那就是失语群体。

为了让这些沉默的美好“发声”,他们花了三个月时间,走访泉州特殊教育学校,光是和家长沟通,就磨了近一个月。

“家长们一开始很警惕,怕孩子被‘特殊对待’,怕我们过度消费他们的脆弱。”何文文还记得,家访时一位孩子的家长不太理解他们想要做什么,所以会出于本能地保护自己的孩子。后来,那个孩子主动告诉家长说“我想试一试”。这件事让何文文觉得,孩子们愿意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心情,其实是非常勇敢的。

“我们一开始以为是在‘帮助’他们,后来才发现,其实是孩子们在教我们什么是‘情感平权’。” 何文文感慨道,以前做艺术是追求视觉的独特,这次却明白了,艺术最珍贵的是连接,用科技搭一座桥,让沉默的美好被听见,让“同情”变成“共情”。

关于“共情”,其实也正是伊利一直在做的事。在伊利“童梦同宇”公益项目里,伊利为青海、贵州的大山里的孩子搭建天文课堂,带他们去看“中国天眼”,让那些曾只在课本里的星空,变成能触摸的模型、能观测的银河。

伊利做的,不就是为这些孩子的天文梦“搭一把手”,让他们的美好向往被看见、被守护吗?这一切的核心,正是为了让每一种情感都能被平等地“听见”,被真诚地理解,这才是最深的善意。对此,何文文也表示:“不图别的,就图‘公益’这两个字。说公益可能不准确,在伊利那里,公益更多的是人道,是我们人类之所以为人,所应该做的。”

艺术家何文文&黄松晟作品《无声的告白》

为那些没机会发声的人,搭个台子,让他们的美好被听见。《无声的告白》里,每一段AI声音、每一张心愿纸条、每一次手语比划,都是在为失语儿童的美好发声。而伊利做的,就是以技术为舟楫,摆渡那些沉默却美好的声音,抵达理解的彼岸,最终实现了一场深刻的情感跨越——从“同情”到“共情”:跨越隔阂,不再是“我”怜悯“你”的境遇,而是“我”真正懂得了“你”的感受。同时,伊利还把这样的“发声”,通过公益行动,从展厅延伸到现实,让更多沉默的美好,能被世界温柔听见。

读懂了“守护”的意义

如果说“听见美好”是让我们触摸到他人的心愿,那“看见美好”与“美好在场”板块,就是让我们读懂“守护美好”的意义。

在“看见美好”展区,艺术家刘洋的作品《彼时此刻》,是个让人忍不住放慢脚步的空间:两张带护栏的床静静摆放着,一张像婴儿床,一张像病床。床周围的地面上,投影出一片带着星光的草地,仿佛构成了一个关于生命循环的寓言。

在AI生成的影像里,扎着辫子的小女孩,和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正一起诵读叶芝的诗歌《当你老了》。稚嫩的声音,像刚抽芽的小草,而苍老的声音,则像晒过太阳的棉絮,来自生命两端的对话交织在展厅里,时光仿佛在这里折叠,“彼时”的童年与“此刻”的晚年,都裹着对美好的向往,而美好在此达成了共鸣。

艺术家刘洋作品《彼时此刻》

刘洋说,这个作品的灵感,就来自伊利对“一老一小”的守护,这也是贯穿一生的承诺:“从婴儿床到病床,人这一生都需要被守护。美好是脆弱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守护美好搭一把手,世界才会更美好。”

从“看到”到“在场”,公益的终极姿态,并非遥远地凝视,而是坚定地抵达与并肩。穿过折叠时光的《彼时此刻》,我们便从生命的循环走进了命运的现场。艺术家刘宝亮的作品《我在现场》则是个让人心里一紧又一暖的空间。墙面投影着废墟的剪影,有老人和孩子的身影在剪影里缓缓前行,模糊的轮廓里藏着不可言说的沉重。可低头一看,脚下的地面上却铺满了鲜花,仿佛在废墟里倔强地绽放。

墙上的投影是世间的无常与困境,而脚下的鲜花,则是每一个普通人伸出的援手,这些微小的善意汇聚,便能筑起抵御无常的温暖屏障。“我想让大家知道,灾难虽然遥远,但守护就在身边。”刘宝亮说,这些鲜花就像每个人的“搭一下”,可能是地震时的一瓶牛奶,可能是暴雨中的一把伞,也可能是给老人的一句问候,“看似微小,却能让美好在困境里扎根”。

喜剧演员刘旸

作为此次的观展嘉宾,喜剧演员刘旸教主在看完展览后也说:“一开始我只是好奇,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期待看到艺术和公益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可是看着看着我就沉浸其中了。我能感觉到‘美好’是能被看见、被听见的,是能让我们普通人也置身其中的。那些需要安全守护的孩子,那些需要营养和健康的老人,那些在灾难里盼着帮助的人,都是我们身边的人。而我们能做的事情,其实就是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搭把手’,‘搭一下’就能够让美好发生。”

这番话,恰好点出了这场展览的核心——艺术唤醒感知,行动践行守护,艺术让我们“看见”美好,更让我们想“守护”美好。而伊利,就是为这份“守护”搭起舞台的“行动搭子”,让每一次微小的“搭一下”都能汇聚成巨大的力量,让守护真正发生在每一个需要的现场。

公益如何“搭起”行动的舞台?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公益,从不追求孤胆英雄式的叙事。伊利的公益行动从来不是“孤军奋战”。20年来,他们始终重视团队协作与多方参与,搭建起了一个汇聚合作方支持、受益者反馈、志愿者行动和公众参与的公益生态圈。

据了解,在过往的“伊利方舟”项目里,伊利把儿童安全教育带入了全国600余所学校,教38万孩子防拐、消防、避险等技能。内蒙古的樊校长把安全教室变成了“守护乐园”,云南的女童们在“NONO广播操”里学会了说“不”,这些都是伊利搭起的“安全舞台”。

伊利家园行动影像

而在“伊利家园行动”里,伊利和志愿者一起,把西双版纳的“大象食堂”,变成了野生象的“网红打卡点”;在阿拉善、张掖种下的30万棵梭梭树,在荒漠里筑起了绿色屏障。这些都是伊利搭起的“生态舞台”。

在自然灾害面前,伊利8小时内在灾区建起营养服务站,为泸定地震的母婴送奶粉,为甘肃积石山的老人送热水,等等。那些在寒冬里接过热牛奶的人们,那些因为有奶粉而露出笑容的妈妈,都是伊利搭起的“应急舞台”最温暖的见证。

这一切都是对未来的漫长承诺,也是危机时刻的闪电响应。

公益非独善,乃为众搭台。伊利的核心角色,是构建一个让各方力量都能发光发热的“生态圈”。无论是携手头部企业成立“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还是支持无数个体志愿者,其目标都是为了让每一次“搭一下”,都有坚实的舞台,让每一份微小的善意都能被汇聚、被支撑,最终在这片培育美好的土壤上,生生不息。

今年5月20日,伊利还携手腾讯、联想等头部企业、机构组织成立了“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伊利集团担任首届轮值主席单位。

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曾经提出过“厚度优于速度、行业繁荣胜于个体辉煌、社会价值大于商业财富”的理念。伊利集团可持续和社会价值副总裁乔璐告诉记者,伊利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不断探索通过跨行业协同,用企业核心能力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的新路径。

就在不久前,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企业成员,从19家扩展到45家,并且与亚洲公益联盟共同签订合作备忘录,共同搭建亚洲区域的企业商业向善公益生态,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中国智慧。

不得不说,伊利做的,其实就是把“想守护”变成了“能守护”。它相信:美好是行动开出的花。它不像一个高高在上的组织者,更像一个贴心的朋友“搭子”,为我们提供能参与的渠道,搭起了能行动的舞台,让我们的每一次“搭一下”,都能精准地触达需要的人,让美好在行动里开花结果。

你的每一次伸手,都是与世界的

美好“击掌”

我能成为谁的“公益搭子”?又能为这个世界的美好“搭”些什么?这些问题其实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或许“公益搭子”从来不是一个固定的身份,它可以是你,是我,是每一个愿意为美好伸手的人。因为,善意无需被定义,行动自有千万种姿态。

实际上,伊利也把“公益搭子”的范围拉得很广:他是和何文文、黄松晟一样,用艺术为特殊群体发声的创作者;是和“伊心向阳”志愿者一样,在灾区搬运物资的普通人;也是和刘旸一样,用影响力号召更多人参与公益的公众人物;甚至还是每一个选择伊利产品的消费者,因为每一盒牛奶、每一罐奶粉,都在间接支持着“伊利营养2030”“老年营养改善工程”等这样的公益项目。这意味着,公益最美的闭环,是让人从“被感动”到“去行动”。我们每一次的选择和行动,都是在为想要的世界“投票”。

20年来,伊利用行动证明了,公益的真谛在于汇聚每个人的微小力量,而非依赖少数人的倾尽所有。“让美好发声”也并非停留于口号,它真切地体现在每一次伸出援手、每一份微小善意的累积之中。

2025伊利公益美好周互动体验展

“我们把这次美好周主题‘让美好发声’的英文翻译为‘sparkingjoywith us”,这是我们的一种表达。”乔璐说,在电影《心灵奇旅》中,有一个深刻的哲理:生活的意义不在于追求某个远大的目标,而在于珍惜和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真正的‘spark’是对生活的热爱和渴望,而非某种外在的成就或目标”。

走出展厅时,身后是“让美好发声”的展览标语。事实上,它从未试图向我们罗列任何宏大的公益功绩,而是在观展人的心中埋下一颗信念的种子:美好从来不是“等来的”,而是“搭出来的”。这种搭建就是在分秒与寸心之间。我们为失语儿童多倾听一分钟,就是替他们传递关于“美好”的最初的音节;为灾区孩子捐一盒牛奶,就是为他们荒芜的世界搭起一根坚实的支柱;为老人送去一句问候、一次陪伴,就是在照亮他们渐趋孤寂的晚年。

伊利,默默坚守了20年的“公益搭子”,从“一老一小”到自然万物,从校园到社区,从灾区到荒漠,它用无数个“搭一下”证明,公益可以很“日常”,美好可以很具体。这让我们相信,公益的至高境界,并非遥不可及的悲悯,而是触手可及的体温。而我们,或许不需要做多么伟大的事,只需要在看到需要时,伸手“搭一下”,让沉默的美好被听见。搭一下,让脆弱的美好被守护。搭一下,让更多人能和世界的美好“击掌”。

作者:段念

校对:遇见

排版:全智仙女

相关知识

看完这场艺术展,突然好想“搭一下”这个世界
最后那句话是什么意思,听不明白 好想看到二搭啊!
戴上面具,摇动拨浪鼓,幼稚地宣示主权,看完之后,好想谈一场恋爱啊!
看完真的好想和他们成为电子一家人!
黄景瑜迪奥走秀!好想带入一下富婆视角
“看完这个视频突然不想找女朋友了”这么主动的女生太可怕了!
这个眼神,好想要把她吃掉!
好想体验当董璇女儿的快乐,从小就能拥有穿搭自由和开明的家长!
好想这个火辣的女人啊
《第二十条》普通人应该看,看完好想扇自己

网址: 看完这场艺术展,突然好想“搭一下”这个世界 http://www.taoroudan.com/newsview531713.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