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而不死是为贼”,孔子为何骂得这么难听?其实大多数人都错怪他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被视为儒家学派的开创者,他的言行记录在《论语》中,成为后世读书人必读的经典。然而,在这些语录中有一句颇为刺耳的话:“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流传开后,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孔子竟然骂老人多活着就是祸害吗?可这样的理解,真的是原意吗?
“老而不死是为贼”如今常被人断章取义,认为是对老年人的辱骂。但若追溯《论语》的原文和当时的情境,就会发现孔子并不是随意咒骂老人,而是对一位老友的特定场合下所说的一句话。究竟孔子是在怎样的氛围里讲出这句话的呢?
孔子有一位好友,名叫原壤。原壤并非寻常人,他是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的后代,属于王室远支。虽然家族没落,但仍算得上是贵族后裔。
孔子与原壤同在鲁国,都出身于世家背景,自小便结识,关系十分要好。可以说,原壤是孔子少年时的“发小”。
不过,两人的性格大相径庭。孔子一生强调礼仪,推崇规矩;原壤则恰恰相反,他为人放浪形骸,不守礼法,更像后世魏晋名士的作风。正因为差异明显,两人的交往常常带有戏剧性的色彩。
两人友情深厚的一个例子,可以从《礼记·檀弓》的记载中看到。原壤的母亲去世时,主持葬礼的人竟是孔子。
在场的人本以为原壤会表现出子女应有的悲痛,然而情况却出乎意料。原壤不仅没有哭泣,反而神态轻松,甚至站到母亲的棺木上高声唱歌。他唱的不是哀乐,而是俚俗轻佻的歌谣:“狸首歇歇兮,徕我而携手。”声音嘹亮,场面滑稽。
宾客们一时目瞪口呆,觉得大逆不道。孔子的弟子们更是按捺不住,纷纷劝孔子出面制止,甚至质问老师为何与这样的人来往。
孔子却只是摇头叹息,回答说:“他是我的老朋友啊。”在孔子心里,他了解原壤的性格,即便行为出格,也仍然视作故交,不愿断绝交情。
多年之后,两位老人再次见面。《论语·宪问》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
孔子登门拜访,原本应该出门迎接宾客的原壤,却偏偏大大咧咧地待在屋里。他没有端坐,反而双腿叉开,懒洋洋地坐在地上等待。这种姿势在当时被视为极不庄重,尤其面对来访的长者,更显轻慢。
古人讲究“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在礼仪严谨的春秋时期,宾主见面应当端正跪坐,以示尊敬。原壤如此随意,显然有些过分。
孔子见状,语气里带着斥责:“小时候你不懂得恭敬兄长,长大了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成就,如今老了,还这样不知礼数,简直是个祸害!”
说罢,他还用手杖轻轻敲了敲原壤的小腿,以示不满。
这是孔子极少数用严厉言辞斥责老人的场景。那句“老而不死是为贼”,正是当时对原壤发出的感慨。
从文字表面看,这句话确实尖锐。但结合语境就能理解:孔子并非在辱骂天下的老人,而是针对老友的不成体统发出批评。
“贼”在古代并不仅仅指盗匪,也有“败坏礼法、扰乱秩序”的含义。孔子的话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少年时不懂礼,让人头疼;中年时没有作为,毫无贡献;到了老年仍旧不知检点,反而败坏风俗,那就等同于社会的祸害。
因此,这是一种带有恨铁不成钢意味的斥责,更像是老朋友间的直言相劝。正如我们今天与老友玩笑时,也可能说些尖刻的话,但彼此心知肚明。
原壤一向放浪不羁,敢在母亲棺前唱歌,也敢当面对孔子摆出不合礼法的姿态。孔子了解他,才会既无奈又气愤,甚至带着一点调侃意味,说出“老而不死是为贼”这样的话。
然而,后人往往忽略了前因后果,只是截取这一句话,于是就产生了误读。很多人单看这七个字,便以为孔子在咒骂老人。
但实际上,孔子从未否定老年人的价值,他本人就十分尊重长者,强调“孝悌”与“敬老”。
今天我们再读这句话,既能感受到两位老友间的真性情,也能体会到孔子对于人生行为的警示。它告诉我们:不论身处哪个阶段,做人都要守礼,懂得进退,才能真正赢得他人的尊敬。
相关知识
直播都能说这么难听……
璎珞最后才想通愉妃的所作所为,原来她们都错怪愉妃了
孔子的母亲,为何不愿告诉孔子他的亲生父亲是谁?她有何苦衷?
大家都错怪杨议了,直到杨氏相声新店开业,我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
5亿国产豪华巨制,阵容无敌,为何却被骂得狗血淋头?
都错怪猫猫了,九命真的是只好猫
孔子的画像上,为何总要露出两颗门牙?原来背后意义非凡
孔子死后,秦始皇派兵挖了他的陵墓,孔子后人大喜:挖的太好了
骂的这么难听吗?
斯文的孔子被学生气得飚“脏话”,话很难听却变名句写进《论语》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9039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4093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40525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426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438
- 6霍启山与霍启仁对嫂子郭晶晶的 29535
- 7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543
- 8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845
- 9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828
- 10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