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大咖云集湾区 艺术讲堂精彩开讲

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于9月16日至10月16日在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联动举行,活动包含超100场精品演出、19场艺术展览、150余场公益演出及系列艺术讲堂。

9月17日,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开启“艺韵和鸣”艺术讲堂板块。“艺术生态与城市发展”“交响乐的历史回响与当下诉说”“当代戏曲发展的‘守’与‘破’”三大专场率先开讲。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剧作家罗怀臻、舞蹈家黄豆豆、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等数十位业内名家大咖云集湾区,分享艺术创作的真知灼见;来自北京、上海、香港、澳门等地的国内多位艺术名流围绕相关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令湾区民众获益良多。(黄宙辉)

艺术生态与城市发展:《雄狮少年》《咏春》大热,为大湾区文化发展树立典范

17日上午,以“艺术生态与城市发展”为主题的艺术讲堂在广州大剧院实验剧场举行。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一级导演田沁鑫,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罗怀臻,舞蹈家、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歌舞团艺术总监黄豆豆,中国音乐家协会交响乐团联盟副主席、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作主旨演讲。

田沁鑫从艺术生态与城市精神等六个方面展开阐述。她特别提到,“艺术创作方面,大湾区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优秀作品。广州大剧院自制音乐剧《雄狮少年》,聚焦千年‘醒狮文化’和岭南风土人情。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将岭南文化与武术元素相结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上作品同时受到海内外观众的热情欢迎,为大湾区文化发展树立了典范。”

罗怀臻作题为《时代的“心情”与戏曲的“表情”》的演讲。他表示,一个城市、一个地域的“表情”,这些最鲜活的内容承载在历代的中国戏曲中,包括地方戏曲的表演中:“不同时代的戏曲,承载着不同时代的‘表情’和‘心情’。我们肩负重任,要把祖先的神采、祖先的气质,祖先表达爱恨情仇的声音承载下来。”

黄豆豆作题为《在城市的虚拟空间起舞》演讲。他表示,自己十多年前曾编排过一个跟城市相关的舞蹈节目《城市之窗》,“我们可以在舞蹈中表现城市的硬件,例如海底隧道、高架桥等等,城市软件则由人组成,一定是高矮胖瘦的人都有,才能体现为城市软件。”在表现空间上,黄豆豆还引入了大型装置艺术的概念。

陈擎作题为《交响乐融入城市文化生活》演讲。他表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才会有交响乐等艺术门类的发展。陈擎认为,交响乐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语言,日益成为我们与世界无缝交流的一种艺术形式。

当天上午,以“文艺创作与城市文化表达”为题、以“艺术节展与城市文化生态”为题的圆桌对话也在广州大剧院实验剧场举行。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詹锡伟

交响乐的历史回响与当下诉说:多个城市相互交流,文化才能成气候

17日下午,“交响乐的历史回响与当下诉说”艺术讲堂在星海音乐厅室内乐厅举行。

首场圆桌对话,围绕“从传统演出到跨界合作”等话题展开对话。星海音乐学院院长陶陌表示,音乐类高校除了培养人才,还要服务区域文化艺术生活。上海交响乐团党总支书记、团长周平为大湾区整体的文化氛围点赞,表示有多个城市相互交流,文化才能成气候。

中国音乐家协会交响乐团联盟副主席、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表示,每次演出的观众都是新的,每一次演绎都是不一样的。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邹爽也表示,北京国际音乐节自创办以来,一直秉承着引领先锋前沿等概念,节目的选择和制作、创作都以创新为前提。

香港管弦乐团市场推广总监、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顾问胡铭尧表示,古典音乐本质是一种表演方式,演奏水平要最好,曲子也得是最好的。青年钢琴家、深圳交响乐团驻团艺术家罗维也表示,自己的职业是钢琴演奏者,要努力进行跨界尝试,丰富个人经历。

第二场圆桌对话围绕如何创作、策划节目和吸引新观众展开,现场金句迭出。指挥家、香港小交响乐团桂冠音乐总监叶咏诗表示,“一定要认识你的观众,了解不同类型观众的反应”;指挥家、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黄屹也表示,“做古典音乐一定要有良心”;指挥家、澳门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家、斯洛文尼亚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家廖国敏则称:“要拓展观众、同时也要知道怎么带领观众。”

多位创作者在现场探讨艺术的本质。男中音歌唱家、星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主任王云鹏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特别具有教育意义,教育是最本真的东西。”作曲家、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陈思昂说:“要把那些让我们感到快乐和感动的事,让更多的人也能感受到。”香港青年作曲家梁皓一表示:“我希望所有的观众都可以在作品里面看到、领会到一些没那么明显的‘彩蛋’。”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詹锡伟

当代戏曲发展的“守”与“破”:变的是形式方法,不变的是根和魂

17日下午,“当代戏曲发展的‘守’与‘破’”艺术讲堂在广州粤剧院红豆小剧场拉开帷幕。豫剧、梨园戏、潮剧、粤剧等多剧种名家及学界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索当代戏曲的发展之路。

传统是当代戏曲的灵魂。从艺48年的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始终秉持“变与不变”的理念——“变的是形式方法,不变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他提倡戏曲人要积极拥抱互联网,运用网络直播等新型传播方式联结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梨园戏就如同风筝,无论飞多高,都要拉住传统的那根线。”梨园戏表演艺术家曾静萍强调,“地方剧种的根在方言与音乐,一旦稀释,便可能失去独有的味道。”潮剧表演艺术家方展荣也提到,“没有‘守’,何来‘破’”,当代戏曲的“守”与“破”是一体两面,关键在于坚持、坚守、坚信。

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则以《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编撰来诠释坚守的意义。耗时八年、联合粤港澳三地力量编撰的这部《大全》,涵盖五大卷540万字、15000多个视频,系统梳理粤剧表演体系。

近年来,戏曲“破圈”成为文化热词,粤剧电影《白蛇传·情》、越剧《我的大观园》等越来越多的地方剧种掀起文化热潮。剧作家罗怀臻指出,“让传统的IP焕发出现代的美感尤为重要”。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的主演曾小敏认为,戏曲人要勇敢踏出舒适圈,才有可能实现破圈,“用电影的视觉和叙事逻辑去呈现戏曲,互相成就,打动观众。”

香港演艺学院戏曲学院创院院长毛俊辉从导演的视角探讨,“当代戏曲的创新分两个阶段,先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才能实现创新性的发展”。他强调,团队在剧本、表演、音乐、制作、舞台等方面要达成共识,共同打造“我们的戏”。

如何以传播助力戏曲破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副召集人董艺通过“将戏曲晚会与三星堆等文旅IP结合”等案例,分享运用媒体的力量打破壁垒的经验。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娇娇 黄宙辉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

文化艺术节搭建了一座桥梁

17日上午,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一级导演田沁鑫在“艺术生态与城市发展”艺术讲堂作主旨演讲,并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的采访。

由田沁鑫执导的话剧《四世同堂》已经演出了近400场,巡演70多座城市,震撼了30余万名观众,也成为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入选剧目。接受记者采访时,田沁鑫表示,《四世同堂》长久不衰的魅力在于,“无论是原著的文学厚度,还是话剧对‘小人物大情怀’的刻画,都让不同年代的观众能从中看见祖辈的坚守、民族的根脉。”

那么,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对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融合与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田沁鑫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本质是搭建了一座“文化共通、情感共鸣、发展共赢”的桥梁,它以艺术为纽带,打破地域与文化形态的边界,让大湾区“同根同源、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质从共识走向实践,为区域文化融合发展注入了不可替代的凝聚力与推动力。“这种作用体现在三个核心层面,一是唤醒文化根脉的‘认同感’,夯实融合根基;二是搭建多元交流的‘共生台’,激活融合活力;三是塑造区域文化的‘新标识’,赋能发展未来。”

在采访中,田沁鑫也向有志于戏剧创作的大湾区年轻人提出了建议:“扎进土地找根,面向时代发声,带着温度表达。戏剧的生命力永远源于真实的生活与深刻的共情,尤其在大湾区这片兼具文化厚度与时代活力的土壤上,青年创作者更需在‘扎根’与‘创新’中找到平衡,才能让作品既有时代筋骨,又有生活温度。期待青年戏剧创作者们既能守住文化的‘根’,又能握住时代的‘脉’,创作出更多属于大湾区、属于这个时代的好作品。”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詹锡伟

相关知识

大咖云集!光明区首届“喜剧幽默艺术节”今天开笑
艺术与科学的跨界对话 “中华艺术大家说”第一季大咖开讲
文艺大咖 湾区亮“见”
老中青接力咏经典 “月满大湾区”2023粤港澳大湾区曲艺艺术周开幕
粤港澳大湾区文艺新星亮相,艺术之光点亮湾区之夜
大湾区合唱艺术周南山启动
感受传拓艺术魅力,“银杏讲堂”在亚运村图书大厦开讲
粤港澳大湾区合唱艺术周开幕
香港演员李国麟现身2025粤港澳大湾区车展,现场与粉丝亲切互动
白敬亭首秀大湾区车展现场喜提新车

网址: 业内大咖云集湾区 艺术讲堂精彩开讲 http://www.taoroudan.com/newsview528999.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