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演出:以经典打底,以创新破圈

广东粤剧院倾力打造、曾小敏领衔主演的粤剧《红头巾》3.0版将在艺术节闭幕式上精彩登场。 薛才焕 摄影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剧照。

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将于9月16日至10月16日在湾区11座城市同步联动举办。其中,戏曲演出板块以“守正创新”为核心内核,在剧目呈现、形式表达、惠民举措等多个维度实现突破性探索。这不仅旨在充分彰显中华戏曲的多元魅力,更积极探寻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路径,成为本届艺术节的一个核心亮点。

经典与创新碰撞,演出剧目“双轨并行” 

南都记者获悉,本届艺术节的戏曲演出板块,既深度挖掘经典IP的深厚文化底蕴,又借助创新手法为传统剧目注入全新活力,构建起“经典打底、创新破圈”的独特发展格局。

在经典剧目呈现方面,汇聚了京剧、越剧、昆曲、粤剧、豫剧五大极具代表性的剧种,并由行业内顶尖名家亲自领衔演绎,尽显各大戏曲流派的独特魅力。例如,梅派大青衣史依弘将携经典剧目《霸王别姬》与《锁麟囊》巡演。在《霸王别姬》中,“虞姬舞剑”段落巧妙融合梅派精湛身段与饱满情感张力,6个核心唱段精准还原戏曲程式之美;《锁麟囊》则以“收余恨、免娇嗔”等程派经典唱词为载体,细腻展现角色从骄矜自满到悲悯包容的人生转变,史依弘文武兼擅的深厚功底,让两大流派的精髓得以完美传递。上海越剧院的“徐王版”《红楼梦》采用全女班演绎模式,“徐(玉兰)派”小生杨婷娜饰演贾宝玉,“王(文娟)派”花旦忻雅琴饰演林黛玉,完整保留“黛玉葬花”“宝玉哭灵”等经典桥段,延续了这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戏曲传奇。该剧已传承八代传人,始终稳居演出场次最多、票房最高的戏曲剧目之列。

与此同时,广东本土剧目聚焦地域文化特色,积极探索“本土故事+国际语言”的创新创作路径。广东粤剧院倾力打造的《红头巾》3.0版,以湾区女性海外奋斗史为核心叙事线索,将粤剧传统唱腔与现代舞台叙事手法相结合,生动展现岭南女性坚韧不屈的品格。值得关注的是,该剧于9月11日至12日再度登陆新加坡,受邀参与新加坡建国60周年戏曲展演活动,随后还将在大湾区艺术节闭幕式上精彩登场,后续更将冲刺文华剧目奖,参与终评演出。此外,深圳市粤剧团的《决战之燎原》,作为2014年广东粤剧院与网游《剑网三》合作打造的粤剧《决战天策府》的续作,大胆将粤剧与网游IP、现代科技相融合,继续刷新大众对粤剧跨界创新的认知。该剧以粤剧“梆黄腔”“水袖功”等传统技艺为根基,搭配全息投影、动态LED屏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震撼战场场景。开票后,成功登顶猫眼戏曲热销榜,780元、680元的高价票迅速售罄,成为传统文化年轻化表达的标杆之作。  

创新突破边界,沉浸式体验与科技赋能升级 

本届艺术节的戏曲演出,打破了传统观演模式的局限,通过沉浸式设计与科技赋能,重新构建观众与舞台之间的关系,让戏曲艺术从“远观欣赏”转变为“沉浸参与”。

以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团队带来的沉浸式小剧场版《程婴救孤》《清风亭上》为例,这两部作品突破传统镜框式舞台的束缚,创新性引入河南本土“喷空”艺术——以方言脱口秀形式进行串场,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为观众铺垫“舍子救孤”的历史背景,有效降低年轻观众的理解门槛。演出过程中,演员从观众席登场,在“搜孤”桥段里,演员穿梭于观众席中寻找婴儿,让观众身临其境,油然而生“保护婴儿”的共情冲动,实现“台上台下融为一体”的绝佳观演效果。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精华本,则在坚守“水磨腔”传统韵味的基础上,巧妙融入现代元素。舞台采用灰色地胶铺设,搭配书法、水墨画景片,以“留白美学”呼应昆曲的雅致格调;苏绣服装以中国山水画色调呈现,花神角色更是以“十二个月不同绣花造型”替代传统拿花舞蹈,让古典美学与现代审美产生强烈共鸣。而粤剧《决战之燎原》通过将科技特效与传统武打动作深度结合,让年轻观众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中感受粤剧魅力。

广东粤剧院的《最是女儿香》在舞台呈现上的创新同样令人眼前一亮。导演张曼君重构东方美学密码,通过开合黑幕的设计切割时空,百套华服依次亮相,宛如展开一幅华夏服饰长卷。剧中主题旋律融入不同朝代的乐器音色,再配合剧场内弥漫的莞香气息,营造出兼具诗意画卷与时空幻境的独特氛围。作为本届艺术节首个亮相的戏曲剧目,《最是女儿香》已于9月5日、6日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率先上演。“粤剧《最是女儿香》以‘莞香’和‘粤剧’两大非遗元素为核心,通过一段跨越千年的爱情叙事,将‘伤痛凝香’的莞香精神升华为家国情怀与信仰的象征。”广东粤剧院艺术总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文华表演奖与中国戏剧梅花奖双料得主曾小敏在剧中领衔主演,她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剧目在叙事方式上大胆创新,空间设计极具张力,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观演体验。”  

南北戏曲对话,在坚守与传承中勇敢“破圈” 

本届艺术节的戏曲板块,除了集中展示广东本土的粤剧艺术外,还特别引入江苏昆曲、上海越剧、河南豫剧、北京京剧等外地经典剧种,形成“南北戏曲对话”的丰富格局。正如曾小敏所言:“此次大湾区艺术节,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与文化优势,真正成为汇聚全国戏曲精品、促进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戏曲盛事。”

值得一提的是,一场名为《当代戏曲发展的“守”与“破”》的艺术讲堂,将于9月17日在红线女大剧院举行。该讲堂由一级编剧、广州市文艺家协会主席罗丽担任主持人,与会嘉宾将围绕两大主题展开圆桌对话。在《在“坚守”“传承”中探寻新意》主题对话环节,主办方特别邀请李树建(豫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戏剧“二度梅”得主)、曾静萍(梨园戏表演艺术家、福建梨园戏实验团团长、中国戏剧“二度梅”得主)、倪惠英(粤剧表演艺术家、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原主席、广东粤剧促进会会长、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与方展荣(潮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文联德艺双馨艺术家、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奖者)四位名家。他们将以梨园戏这一“古南戏活化石”,以及南(粤剧、潮剧)北(豫剧)代表性剧种为切入点,深入探讨这些剧种从古典到现代的发展历程,剖析其在传统传承中衍生出的“当代新意”,进而展现中国地方剧种在坚守、延续与当代转化过程中的探索与成就。

在另一场《“破圈”中的当代中国戏曲》主题对话中,罗怀臻(剧作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毛俊辉(香港演艺学院戏曲学院创院院长、香港话剧团桂冠导演、资深舞台艺术家)、董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副召集人、戏曲频道主持人)、曾小敏(粤剧领军人物,广东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林凯彬(广州粤剧院党总支书记、董事长)等业内大咖将齐聚一堂。嘉宾们将围绕当前戏曲领域不断涌现的“破圈”现象,深入探讨当代戏曲的转型发展、经典IP改编策略、青年观众培育方法,以及戏曲传播与市场发展特点等关键问题,为当代戏曲艺术的创新发展贡献智慧与思路。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罗彦清 图片为资料图片

相关知识

戏曲“破圈”后,长尾效应能否持续?
从“+戏曲”到“戏曲+” 中国戏曲文化周推动跨界融合“破圈”
【文化评析】传统戏曲与青年文化的双向奔赴-千龙网·中国首都网
“梨花杯”南京以戏会友,多个“首次”破圈惹关注
【文化评析】传统戏曲与青年文化的双向奔赴
戏曲电影传承需破圈
刘斅:演出“破圈”带动文旅融合,一张门票撬动多场景消费
文学“破圈”以昂扬生命力感召大众
传统戏曲“圈粉”年轻人 你的“戏曲DNA”动了吗
上海越剧院:以更开放的姿态照亮戏曲未来之路

网址: 戏曲演出:以经典打底,以创新破圈 http://www.taoroudan.com/newsview528146.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