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尼根的守灵夜》中文注释本:一场阅读游戏,打破语言边界

1923年3月,当詹姆斯·乔伊斯开始《芬尼根的守灵夜》的写作时,他大概不会想到,这部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会使他付出长达十七年的时间,穷尽他在文学上的所有奇想。戴从容是国内乔伊斯研究专家。在十年乔学研究基础上,耗时十八年,她终于将《芬尼根的守灵夜》翻译出来,并为之详加41856条注释。成书的注释体量远超原文,是一部浓缩的“乔学百科全书”。

近日,译林出版社以“文字为仗,探索意义的极限”为主题,就《芬尼根的守灵夜》中文全译注释本在北京举办了一场新书分享会。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中国作协副主席邱华栋、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陆建德、诗人欧阳江河、《芬尼根的守灵夜》译者戴从容、资深出版人袁楠、北京语言大学教师李晖进行对谈。

《芬尼根的守灵夜》以一场宏大的梦境展开,主角酒店老板一家在都柏林附近的夜晚入睡,故事围绕其家庭(妻子安娜·利维娅·普鲁拉贝尔、双胞胎儿子桑和肖恩、女儿伊莎贝尔)和潜意识中的历史、神话、语言碎片展开。这本书被看作是乔伊斯的语言实验,他在书中创造了一种高度混合的“梦语”,融合了60多种语言的词汇、双关语、合成词和语音游戏。

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中,乔伊斯也写进了爱尔兰整个国家与民族的故事,写进了循环往复的人类历史,写进了写作者在文学创作中所能做到的所有尝试——从多种语言的汇聚融合与基础语言单位的分解重组,到人物身份的多元离析与层叠,再到叙事层面的跳跃性视角和迷宫式结构。评论家们认为,在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对文字和意义的复杂关系所做的探索中,人类历史上极少有人能像乔伊斯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中走得这么远。

分享会中,戴从容谈起了自己的翻译经历。她认为,乔伊斯拓展了语言的边界,他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中体现出来的美学追求,是一种打破边界的、审美上的自由。乔伊斯也始终用自己的自造词提醒着读者:语言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因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自己也保留了语言的多重含义,以期保持语言的开放性,让读者阅读《芬尼根的守灵夜》的过程成为一场游戏,并期待着读者做出自己的选择。

在《芬尼根的守灵夜》这部长篇巨著中,乔伊斯对语言的实验性与多义性进行了构建,也挑战着英语,甚至是语言本身的表达方式,赋予了语言以新的形式和无穷的意义,让每一个句子乃至每一个词语,都在多重组合之下拥有了不断解读、不断得出新意的无限可能。陆建德表示,戴从容的译本内含四万余条注释,其中不仅包含英文原文,更包含了每个词汇的多重含义,这种排列组合是十分大胆的,但对中文这种极具表现力的语言来说,又是相当契合的。正如冯至所说,翻译过程犹如“把风捕捉住”,需要极大的语言灵敏度。

李敬泽认为,作为一本在英语世界中搅动了英语秩序的作品,《芬尼根的守灵夜》中文全译注释本的出版,是一次艰难的搏斗和冒险,更是对汉语的表达边界的突破。而作为一种表意的语言,汉语也永远需要打破固化的结构,自由地探索自己的边界。

邱华栋对比了乔伊斯的两部巨作:《尤利西斯》是结构清晰的“白昼之书”,而《芬尼根的守灵夜》是“黑夜之书”“梦之书”,如博尔赫斯笔下小径分岔的花园,每个词都带领自己走向不同的地方,直至人类意识的汪洋大海。这样的作品在人类的文学史上是相当罕见的。

欧阳江河指出,美国学者香农曾经计算过,《芬尼根的守灵夜》的词汇量高达25万个,在巨量的词语和词义中,意义反而变成了无意义,语言学变成了虚无。这也是对已经固化的语言体制的冲破,而这恰恰也是文学的使命。

关于这本书的内容,李晖分析称,一个重要元素贯穿了《芬尼根的守灵夜》全书,那就是“梦”。《芬尼根的守灵夜》的文学价值在于其构建了一个基于“梦”与“循环”的庞大语言世界。乔伊斯深受维科循环史观和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的影响,通过壹耳微蚵等人物的多重身份,打破了单一、线性的叙事传统,也让读者得以把自我对现实世界和抽象世界的认知投射进阅读的作品中,帮助读者超越固有思维、也实现自我的超越。

译者 戴从容

相关知识

《芬尼根的守灵夜》中文注释本:一场阅读游戏,打破语言边界
涵芬书房名家讲座|北京师范大学廖申白教授:谈谈对哲学“经典”的深度学术译注
《孑孓》:“有雄心打破文本边界”的小说
畅销绘本中的阅读游戏,紧紧抓住小读者的心
玩一场什么样的游戏?先埋颗种子
涵芬书房 | 廖申白教授谈哲学“经典”的深度学术译注
“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人生”,83岁的杨本芬奶奶出新书了!
周日报名|廖申白:谈淡对哲学经典的深度学术译注
《孑孓》:一本“有雄心打破文本边界”的小说|新书架
谷建芬作品交响合唱音乐会上演“绿叶对根的情谊”

网址: 《芬尼根的守灵夜》中文注释本:一场阅读游戏,打破语言边界 http://www.taoroudan.com/newsview525398.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