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四处讲学,却因口音太重,学生们常常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一脸茫然!
咱今儿个聊点有意思的,不是那些板板正正的历史课本内容,就说孔子老先生当年四处讲学那事儿。你说这孔圣人,学问大得没边儿,走到哪儿都想把自己那套治国育人的道理传给大伙儿,可偏偏有个小麻烦 —— 口音太重!
我之前看那些讲孔子的书,都只说他周游列国多不容易,遭了多少罪,可没提过他说话学生听不懂这茬。后来偶然翻到一本老笔记,里面记着些零零散散的事儿,才知道这里头还有这么多乐子。有一回孔子在卫国讲学,底下坐了好几十号人,有本地的,也有从周边小国来的。他一开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你猜怎么着?旁边几个鲁国人还能跟着点头,卫国本地的学生直接懵了,互相递眼色:“先生说啥呢?‘习之’是啥意思?跟咱这儿‘锄地’的音咋这么像?”
还有更逗的,有次孔子讲 “仁”,他老家曲阜那边的口音,把 “仁” 说得有点像 “人”,还带着点拐弯儿的调子。有个从郑国来的学生,愣是听成了 “人要多吃饭”,课后还特意找孔子请教:“先生,您说人要多吃饭,那一天吃几顿才合适啊?” 孔子当时都愣了,反应过来后哭笑不得,只好放慢语速,一个字一个字地跟他解释:“我说的是‘仁’,是仁爱,不是吃饭!” 你说这误会闹的,现在想想都觉得好笑。
说实话,那会儿也没个统一的普通话,各地人说话差别大了去了。孔子是鲁国人,周游列国的时候,到了齐、楚、燕这些地方,口音问题就更明显了。有一回在楚国,他跟学生们聊 “礼”,说 “不学礼,无以立”,楚国学生听着 “礼” 像 “李”,“立” 像 “栗”,私下里嘀咕:“不学李?跟栗子有啥关系?难道是说不吃栗子就站不稳?” 后来还是子贡,他跟着孔子时间长了,能听懂孔子的口音,才在旁边当 “翻译”,把孔子的话转换成当地能听懂的说法,不然底下学生估计全程都在 “坐飞机”。
我记得之前看有人说,孔子后来也意识到口音的问题了,所以讲学的时候会特意放慢语速,还会结合手势比划。有次讲 “温故而知新”,他一边说,一边拿手比划着 “温习旧知识” 和 “得到新感悟” 的动作,就跟现在老师给小学生上课似的。即便这样,还是有学生听不懂,有个叫冉求的学生,就曾偷偷跟子路抱怨:“先生讲的有些话,我得回去琢磨好几天,才能明白不是我想的那个意思。”
不过话说回来,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小插曲,才觉得孔子不是课本里那个高高在上的圣人,更像个有点小烦恼的老师。他明明学问那么大,却因为口音,得费更多劲把知识传给学生。但他也没因为这事儿放弃,照样四处奔波讲学,就冲这点,也让人佩服。
现在咱们有普通话多好,不管你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只要说普通话,基本都能听懂。要是孔子那会儿有普通话,估计也能少不少误会,学生们也不用再一脸茫然地猜他说啥了。你身边有没有因为口音闹过误会的事儿?比如有人把 “喝水” 说成 “喝匪”,把 “睡觉” 说成 “碎觉”?评论区跟我聊聊,让大伙儿也乐一乐!
相关知识
直播听不懂在说什么,只感觉手段了得
原创此人名气比孔子大,学生比孔子多,孔子得权后立马把他诛杀了
孔子被弟子气得骂了句难听的话,竟流传千古,成老师们的口头禅!
斯文的孔子被学生气得飚“脏话”,话很难听却变名句写进《论语》
孔子不经意骂人一句话,成为了2500年后老师们的口头禅
孔子被称为圣人,他的文化水平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说了你别不信
孔子墓地为何“上不落乌鸦,下不招蛇”?你看它用什么建的?
为什么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子路,会被剁成肉酱呢?很多人不解
没留意他在说什么,光看脸系列又更新了
孔子竟然不姓孔?那他姓什么?-句子-lzdww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9025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4032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40489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408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420
- 6霍启山与霍启仁对嫂子郭晶晶的 29521
- 7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529
- 8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800
- 9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807
- 10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