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化遇见科技 山西文博会的沉浸式新体验

武笑

在山西太原戴着AR眼镜穿越时空,“站”在大同云冈石窟前惊叹;与仿生机器人柳宗元对诗赛才,看仿生人形机器人在擂台赛上闪转腾挪;手持三维扫描仪,体验文物工作者的日常……

8月21日至25日,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会在太原开幕。这场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加快文化强省建设”为主题的文化盛宴,不仅吸引了全国31个省(区、市)及全球35个国家近2000家企业共襄盛举,更以其前所未有的科技浓度,让三晋传统文化在数字浪潮中焕发新姿。

步入7万平米的展场,科技与文化碰撞交融的生动图景扑面而来。

小观众和机器人聊天“交朋友”。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在宇树科技展区,观众里三圈外三圈地围拢驻足。原来一场仿生人形机器人之间的拳击擂台赛正酣。灵活地闪转腾挪,行云流水的拳击连招,干净利落的回旋踢,即便是突遭“偷袭”,它们也能瞬间调整姿态,稳定如初。

这些曾在春晚舞台上,身着花袄、扭起大秧歌的“显眼包”,如今又解锁了新技能,用科技动感点燃现场气氛。

不远处,一场跨越古今、超越年龄的对诗更显意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EX ROBOT展区前,一名小学生正在和仿生机器人柳宗元现场对诗。这边诗词接龙刚落,便有观众趁热打铁:“柳宗元,请创作一首关于文博会的诗词。”

“三晋灵辉聚一堂,文博会议韵悠长。七馆争辉呈妙意,八方来客品流芳。”机器人当即吟出。

诗词歌赋间,历史名人“活”了过来。无论是探讨诗词歌赋,还是询问生活意趣,机器人都能引经据典,对答如流,将古代文豪的智慧与风骨在数字时代重现。这种“古今对话”的魅力,吸引着各年龄层的观众驻足参与。

山西文博集团展区同样人气爆棚,观众正耐心等待体验晋城高平铁佛寺的MR数字文旅项目。

戴上特制的头显设备,眼前景象瞬间颠覆认知——近300公里外的铁佛寺珍贵造像被“搬”到了现场,栩栩如生地悬浮于真实空间之中。

“MR的核心,就是将虚拟世界无缝融入真实环境,达到虚实难辨的境界。”万生华态副总经理朱锐的讲解,让观众更懂这份科技魔力。

游客漫步虚拟空间“游览”山西高平铁佛寺。人民网记者 王晏如摄

作为拥有53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的文物大省,山西文物保护的“科技密码”在省文物局展区揭晓。

全站仪、探地雷达、扫描仪、手持GPS、古建三维扫描仪、球扫、传统考古工具……在展区内的全国首创超大空间移动式博物馆里,沉浸式体验再升级。观众化身“文物工作者”,手持GPS定位、操作三维扫描仪,仿佛亲历文物修复现场,在虚实交织的时空隧道中,文化学习变成了一场趣味盎然的冒险。

浮雕墙前更藏惊喜:扫描图案,云冈石窟飞天便轻盈舞动,晋城玉皇庙星宿神手持法器“破壁而出”,让观众得以与千年古建“零距离”对话。

“太震撼了,连衣纹细节都清清楚楚,像真站在石窟里!” 头戴AR眼镜的观众许青难掩惊叹。

本届文博会上,很多展区都展现了AR、VR、MR等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应用。观众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走进”山西古建,佛像细节近在咫尺,或者亲眼“见证”山西古建的建造过程。前沿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文化体验。

AR“解构”山西古建精美藻井。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如何让山西厚重的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在这场山西省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省级重点文化展会上,琳琅满目的创新实践给出了响亮的答案——

隰县小西天满堂精美彩塑,被浓缩进方寸之间的3D全景光影艺术相框;运城展区的字绘AR冰箱贴,经手机扫描,便激活跃动的3D动画,演绎着动态的文化故事;更有披着国家级非遗“黎侯虎”外衣的机器狗,将民间布艺的温暖与人工智能的灵动完美融合,摇尾蹦跳间,传统技艺焕发出令人会心一笑的科技动感……

“文化打底,科技赋能,传统文化,现代技术,连接现实,助力文旅。”《浪浪山小妖怪》导演於水在山西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发布活动中的发言,道出了这场融合的精髓。在第七届山西文博会的舞台上,科技正以创新姿态守护文化根脉,让三晋文化在古今对话中流淌不息、蓬勃生长。

相关知识

文化中国行丨科技赋能场景“上新” 文博会绽放文化魅力
“遇见古蜀 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艺术展”11月22日在南京遇见博物馆开展
山西方山元素惊艳亮相省“文博会”
敦煌艺术沉浸式画剧展启幕 以“艺术科技”助力非遗传播
颜料会馆“老门神”带来沉浸式新体验
展会快讯 | 第三届香港文博会创新搭建“文化出海”平台
“艺术+科技”带来新体验
“科技+文化”打造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文博会期间 山西首部典藏级人文地理著作《大地上的山西》太原图书馆首发
向“新”而行 文博会绘就文化产业新图景

网址: 当文化遇见科技 山西文博会的沉浸式新体验 http://www.taoroudan.com/newsview518416.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