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AI时代的“中间层危机” 北大教授陈平原:人文与科技的融合将重新定义人才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8月18日报道: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AI)已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文学教育领域,AI带来的变革与挑战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2025年上海书展期间,这一话题成为了焦点,众多专家学者纷纷发表见解,为人们在AI时代的文学教育探寻方向。
昨日,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与复旦大学严峰教授畅谈“AI时代,文学如何教育”,并带来新书《AI时代的文学教育》,为人们提供了思考和探索的方向。
“AI时代的文学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目前还没有谁能完全把握。”但陈平原认为,在AI时代,我们应在承认危机、适应变化的同时,坚守人文精神,保有人类的尊严和价值。
陈平原并非首次在公共场合谈论科技进步对人文学科的刺激与威胁。早在新世纪初,他就曾撰文讨论网络时代阅读与写作面临的困境。他担心“坚实的过程”被“虚拟的结果”取代,比如人文学者撰写论文若变成设定主题、搜索、浏览、下载、剪裁、粘贴、复制、打印的机械流程,将对人文学科造成致命打击,甚至连评论论文优劣及是否抄袭都将成为难题。
当被问到是否愿意直接植入芯片在脑海中完成全部检索时,陈平原明确表示不愿意。他认为人生的不完美、缺陷和遗憾都是值得保留的,理想的人机协调是人借助机器达成美好生活、提高精神境界,而不是人变成机器或被机器控制。
对于人文学的前景,陈平原保持谨慎乐观。他认为最受人工智能冲击的并非人文学,而是工程技术乃至社会科学的某些专业。他还预测,度过阵痛期后,人文教育会触底反弹。因为在文明传递中,虽然中间层可能被AI轻易取代,但一流的文人和学者、科学家永远不可取代,也会得到社会尊重 ,而社会底层的努力,同样不可或缺。“关键是中间这一大块,面对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很可能上不着天下不着地,需要重新调整心态和位置。”陈平原说。
相关知识
北大教授陈平原:年轻人要为自己的兴趣和探索而阅读
北大教授陈平原谈阅读:为兴趣和探索而阅读是根本而重要的
与北大陈平原教授一同对话五四
陈平原:AI愈发强大,但“读书”这一行为依然不可替代
一起享受读书!“佛山悦读节”北大教授陈平原开讲
北大教授陈平原新书发布 讲述中文系学人的才情及命运
AI时代,如何重新定义生命?
陈平原的人间情怀
北大教授陈平原新书发布 讲述中文人的性格、才情及命运|新书架
陈平原的过人之情与过人之力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9018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996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40464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404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414
- 6霍启山与霍启仁对嫂子郭晶晶的 29518
- 7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521
- 8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783
- 9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795
- 10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