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也在阿拉伯大卖?埃及汉学家解密“破圈”密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赖镇桃 实习生邓芷琪 报道
2012年10月11日,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莫言。由此,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短短三个月后,埃及民众就在自己国家读到了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家族》,而且是地地道道的埃及语版本。译者不是中国的埃及语学者,而是埃及的汉学家哈赛宁·法赫米·侯赛因。
除了莫言的《红高粱》,这些年在中国大热的《许三观卖血记》《文城》《我的阿勒泰》等畅销书,都是经由哈赛宁翻译成阿拉伯语,再走俏埃及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这些年来,他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已经达到30多部。
哈赛宁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出生在埃及南部的一个历史古城,从小就对同样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感兴趣。读大学后,他选择修读汉语言专业,所以练就了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平时都可以无障碍地和中国朋友用中文对话。后面会走上翻译中国文学作品的道路,也是因为中埃在历史文化上拥有一些共同点——都是历史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国,都曾遭遇过一些磨难,但两国人民都有着贴近土地、勤奋、友好的底色。这些相近的文化基因,也是埃及民众阅读中国作品时,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原因之一。
哈赛宁这次来到广州参加南国书香节,也希望以后有机会为埃及人展示广东更丰富的文化。“很多时候,埃及人知道广州、深圳这些城市,都是因为这里的经济奇迹,工商业发展得非常好,还有不少埃及人来这里做生意。但是在活动上和广东的作家对话,我觉得岭南的饮食文化也值得挖掘。这两天已经收到了不少作家和出版社的邀请,回去我会把这些书都好好阅读下,挑选合适的做翻译,推介到阿拉伯世界。”哈赛宁谈道。
相关知识
东西问·汉学家丨埃及汉学家米拉:汉语在埃及像星星一样璀璨
东西问·汉学家|埃及汉学家阿齐兹:走进汉学需迈过“三道门槛”
东西问·汉学家丨埃及汉学家 :中国小说《捎话》在中东火“出圈”有何“绝活”?
著名作家刘亮程作品首次在阿拉伯世界落地
如何推动中国文学更好“走出去”?第二届中青年作家国际传播高研班在成都举办
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暨第六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开幕
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暨第六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开幕
人民日报|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暨第六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开幕
回到原初,是另一种形式的解密
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在宁开幕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9018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996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40464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404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414
- 6霍启山与霍启仁对嫂子郭晶晶的 29518
- 7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521
- 8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783
- 9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795
- 10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