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黄梅风华史同话鄂皖戏韵长
黄梅戏传统剧目全集
一卷黄梅风华史同话鄂皖戏韵长
项雅颂及其整理的黄梅戏传统剧目全集《告经承》本。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毅 通讯员 瞿雄鹏 郑鉴峰
炎炎盛夏,骄阳似火。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的排练大厅里,数十位演员正挥汗如雨,加紧排练新戏《梅城烟雨》。从其前身黄梅县人民剧团1949年成立以来,这支专业院团就一直活跃在国内外舞台上。
2006年,经湖北省黄梅县和安徽省安庆市共同申报,黄梅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是对黄梅戏独特的文化传统艺术价值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历史上为了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演艺人员、创作者、理论工作者的无限告慰。
在剧院的非遗展室,手写剧本、戏服、道具、唱片……一件件展品诉说着黄梅戏的百年芳华。展室管理员王治国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还有一套更加珍贵的档案,保存在黄梅县档案馆。
无人问津的废纸成为省级档案文献遗产
随着管理员转动手柄,高大的密集架无声滑开,一排排整齐的档案盒露出真容,盒脊上粘贴的“黄梅戏艺术档案”字样,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它们的与众不同。
根据记载,这批档案最早建档于1985年。那一年,应国家文化部等部门要求,全国各艺术院团均开始建立艺术档案,黄梅县人民剧团安排时年51岁的严宇翔同志负责。
“这些旧纸头有什么用?”由于口传心授仍是学戏传戏的主要方式,大多数同事对这项工作并不理解。因为经费紧张,单位也很难给予充足的保障。
严宇翔顶着别人的嘲讽,不仅捐出个人收藏,还不遗余力地到处寻访,如燕子衔泥一般,把一叠叠剧本、一张张照片、一页页草图收归库中。其中,一张由著名美术家李竟立创作的《百达布景图》,就是他从废纸堆中发现的。这样,他从无到有,建立起一间全国知名、专家肯定的艺术档案室。
王治国回忆,2005年,剧院老楼即将拆除,新楼又还在建设中,这批档案面临无处可去的窘境。恰逢县档案系统的领导前来参观,双方一拍即合,将艺术档案室中的精品移交县档案馆。
“这是县剧团和我们共同的心头肉。”县档案馆馆长陈君说,拿到档案后,工作人员按剧本、曲谱、照片、实物等6大类进行分类整理,426卷(件)档案均收藏在恒温恒湿的专用库房。
2025年6月,第三批湖北省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公布,艺术档案中的“黄梅戏传统剧目全集”光荣入选。
整理黄梅戏档案是他留给儿子的遗愿
一页页发黄的档案背后,折射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严宇翔的事迹让人感动,“黄梅戏传统剧目全集”的来历则令人唏嘘。
据档案记载,1956年,黄梅县就指示剧团对传统剧目进行搜集整理。1959年,又由剧团负责人桂遇秋组织余海仙、项雅颂、乐柯记等近十位老艺人,历经4年,默写整理出“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剧目档案,分存于省戏工室、县文化馆和县剧团,可惜在“文革”中全部毁佚无存。
1986年,由严宇翔积极争取经费,硕果仅存的老艺人项雅颂从古稀之年开始,又花费3年时间,将这些剧目再次默写出来,并一笔一画誊写整齐,最终整理成“黄梅戏传统剧目全集”,为后世留下一份不可复生的文化遗产。而他所获报酬,每百字仅5分钱。
档案材料中,还有一个名字反复出现。
桂遇秋,1934年出生,是一名普通的基层文化工作者。但他曾花费40年心血,收集整理散佚的黄梅戏传统剧目计大本戏101本,小戏135出,共480余万字,还有文曲戏、花鼓诸腔等弹词、宝卷32本,约120万字。
他还沿着黄梅戏流播的轨迹,踏访7省56个县市,走访400多位老艺人、老戏迷,查阅各地史志及文献资料2100余册,考证整理出档案250余宗,近1000万字。他主编的《黄梅采茶戏志》,成为研究黄梅戏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他用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口述历史,对黄梅戏发源于黄梅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论证。
黄梅戏艺术剧院院长余文新说,1999年桂遇秋病逝时,他给儿子桂靖雷只留下两个遗愿:一是自费将《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后三卷出齐;二是葬礼上要放黄梅戏。
见证鄂皖两地共同唱响大黄梅
近年来,关于黄梅戏发源地的研究似乎又热了起来。翻阅这套黄梅戏艺术档案,鄂皖两地的艺人和文化工作者共同携手,将黄梅戏这朵成长于民间的艺术奇葩发扬光大的故事却比比皆是。
据档案材料记载,1953年,安徽省著名剧作家陆洪非和作曲家王兆乾来黄梅采风,由严宇翔陪同。他们花了近半个月时间,下乡找老艺人口传“七仙女下凡”等传统秘本,搜集采茶唱腔。1954年秋,由陆洪非等改编创作的《天仙配》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一炮而红,后又改编拍成电影,风靡海内外。
1958年,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王少舫来黄梅探源求访,档案中也留下了珍贵的照片记录。
1959年,在安徽省领导的关怀和文化部门的支持下,黄梅县剧团的易春华、吕金姣等22名新招收学员赴安徽省艺术学校培训一年,成长为剧团的骨干力量。
1983年,时任湖北省委主要领导提出:“湖北是黄梅戏的娘家,一定要把黄梅戏请回来!”。此后,鄂皖两地的交流更加密切。湖北不仅从安徽引进杨俊、张辉等优秀演员,省、县各级黄梅戏剧院都开始定期选送苗子到安徽学戏。随着两地各自举办黄梅戏艺术节,交流互演,呈现出既沟通互鉴,又各具特色,共同唱响“大黄梅”的良好局面。
而最能具象化体现两地合作的,是15卷本《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1999年,由黄梅人桂遇秋搜集勘校,安徽人黄旭初主编,安庆市黄梅戏剧院出版,这套《汇编》历经10年,终于出齐。它集黄梅戏传统剧目之大成,对黄梅戏的研究与传承极为重要,主编黄旭初说:“其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是不可以金钱来计算的。”
相关知识
一卷黄梅风华史同话鄂皖戏韵长
广东安徽两地联合举办粤皖优秀剧目展演活动——黄梅雅韵醉羊城 “文化走亲”双奔赴
戏剧舞台树立徽风皖韵鲜明标识
精彩文化活动传递美好“皖”味
三省联动,戏耀星城|“湘鄂赣三省精品剧目展演周”活动开幕
古韵黄梅 处处乡音
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经典大戏《红楼梦》《天仙配》来沪展演
戏韵悠扬话端午,门头沟举办元曲文化系列活动
【新春走基层】古韵黄梅 处处乡音
两次不同的眼神戏真是戳心至极了 用不同方式打开长相思 爱惨了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9003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956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40450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385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401
- 6霍启山与霍启仁对嫂子郭晶晶的 29508
- 7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510
- 8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760
- 9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783
- 10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