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为何非写不可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光耀千古,历来被视作士大夫精神的代表性篇章。在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思想之外,我们还应该了解范仲淹、滕宗谅(字子京)二人的“共鸣”。

1

戎马西北

范仲淹的仕途有着漫长的蛰伏期。范仲淹27岁进士及第,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45岁才被仁宗任命为右司谏,首次担任京官,同年又贬谪外地。

范仲淹人生的转机出现在52岁,此时他入仕已25年,宋与西夏的战事日趋激烈,他临危受命。虽然从未有战争经验,然而,善于洞悉本质的他,拟定了合理的战略。

从实力看,宋的后勤补给和战争韧性远高于西夏,可调用兵力也高于敌方;从形势看,交战区战乱频仍,边境汉民多有逃离,羌族等原住民投靠西夏。基于此,范仲淹不赞同以主动会战的方式与西夏速战速决,他保持战略定力,着手于两件事:其一,修建或重修交通线上的城堡,稳固宋军据点;其二,筹备军资,恢复生产和贸易,拉拢汉、羌边民。

庆历二年(1042年),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入寇渭州(今甘肃平凉市一带),宋部将葛怀敏率军迎敌,但在定川寨中埋伏被包围,全军覆没,最后,李元昊军队虽然因宋军的强力反扑,未能攻下渭州城,但一路劫掠而归。其中,与渭州同属前线的泾州(今甘肃泾川县一带)长官,正是后来岳阳楼的修建者滕宗谅(字子京),《宋史》记载:

会范仲淹自环庆引蕃汉兵来援,时天阴晦十余日,人情忧沮,宗谅乃大设牛酒迎犒士卒;又籍定州战没者于佛寺祭酹之,厚抚其孥,使各得所,于是边民稍安。

范、滕二人的通力合作,以及滕宗谅妥善的处置,使定川的败局没有继续扩大。宋、夏双方于庆历四年(1044年)签订和约,自此之后,加之西夏内部权力争夺,西北边患再未造成重大影响。

2

同舟共济

滕宗谅是范仲淹的“同年”,即同一年考中进士的举子。宋代士人多在乎同年之谊。范、滕二人自青年起便志同道合,不仅政见相似,且均品行端正。

范仲淹很早便认可滕宗谅的品性与能力,两人的合作可追溯到同为地方官之时。33岁时,范仲淹在泰州负责盐政工作,他发现海潮给沿岸百姓带来巨大灾祸,所谓:“目秋潮之患,浸淫于海陵、兴化二邑间,五谷不能生,百姓馁而逋者三千余户。旧有大防,废而不治。”(《胡公神道碑》)于是,他给淮南的长官张纶进言,建议修葺堤坝。整个海堰修理工程的长度近百公里,过程十分艰难,范仲淹力排众议时,滕宗谅就是他的支持者。

其后,范、滕二人上书力主仁宗亲政,在西夏战事中又通力配合。然而,战后的滕宗谅遭到泾州武官郑戬告发、御史梁坚弹劾,内容是他在主政泾州时滥用“公用钱”,暗指其贪墨公款。好在经调查后,发现滕宗谅调用的公款是三千贯,用于军事目的,没有证据证明其贪污。

其实,此次弹劾的目的并非揪出贪官污吏,而是政治反对派对范仲淹的攻击。无论是出于亲密战友的情谊,还是基于维护正义的公心,范仲淹都毫不迟疑地为好友辩护,他在专门论述此事的《答窃议》中指出:其一,汉、唐都有将领自主支出经费的旧例,体现着君主对臣下的信任;其二,西北边防多年经营本就需要大量财政;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滕宗谅的支出均能看到成效,他在西夏战事中有功,不辱使命,是国家的人才和功臣,不能任由诋毁。

此时,庆历新政刚刚开始,仁宗面对朝堂之上的纷扰,采用了息事宁人的态度:并未给滕宗谅定罪,但贬其至岳州。

3

吾谁与归

庆历五年(1045年),推行改革无果的范仲淹离开朝堂、外任邓州,翌年,受早已贬谪的好友滕宗谅所托,完成《岳阳楼记》一文。文章开篇说: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僚好友嘱托求文,自己就非要酬和应答吗?关键点在于,范仲淹一生中始终视滕宗谅为志同道合的挚友,这样一篇雄文,是对好友地方工作的称赞,也是以此明志的交流。相比于更晚结交的“战友”如韩琦、欧阳修等人,与滕宗谅的对话,很可能令范仲淹穿过岁月去追索从未更改的初心。

早年间,范仲淹给滕宗谅写道:

功名若在天,何必心区区。

莫竞贵高路,休防谗疾夫。

孔子作旅人,孟轲号迂儒。

吾辈不饮酒,笑杀高阳徒。

这种坦荡和持守的心性,正如洞庭湖的烟波浩渺。无疑,范仲淹撰文时没有到过洞庭湖,然而与其说湖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不如说是范仲淹的“古仁人之心”无限宽广。纵观一生,范仲淹的价值观是“坚持做符合正道之事”,他可以等待、受挫、诋毁……但都不会改变他认为正确的事情。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不是佛禅的超脱,也不是道家的虚空,而是一种认定正道的坚持。如同《中庸》所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具备这种心态的儒者,才能说出不苟于现状、不馁于暂败的豪言。

范仲淹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进亦忧,退亦忧。”相比于“先忧后乐”的理想境界,我们更应看到范仲淹“知行合一”的可贵——如果我们因能力、境遇、运气所限难以施展,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信念、持续行动”,正像范仲淹那样,去修好堤坝,去规划城堡,去力排众议,去搭救友人。

滕宗谅幸而有遇范仲淹,范仲淹幸而有言滕宗谅。相持正道的人势必相互理解,进而相互慰藉,毕竟,“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原载于《北京晚报》,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

《岳阳楼记》为何非写不可
《尚公主》热度飙升!从3个角度剖析这个大饼,为何非“昀牵孟绕”不可!
夜读·经典之夜|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一乐一忧一醉一醒,900年难分高下
曾巩都能进唐宋八大家,凭什么写了《岳阳楼记》的范仲淹不能?
创作手记|简洁:我要写一部小说,并且非这样写不可
全民背诵英文版《岳阳楼记》挑战赛在湖南岳阳举行
神祇不可动情,却非无感……
神明虽不可动情,却非无情……
《马大帅》经典语录:我非挠死他不可

网址: 《岳阳楼记》为何非写不可 http://www.taoroudan.com/newsview502720.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