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学、话剧经典遇上戏曲——看创作者如何化神奇为不朽

从对革命口述史文本进行创新性改编的评剧《革命家庭》,到将经典金庸武侠IP成功转化的越剧《鹿鼎记》;从让红色话剧创造性再生的京剧《母亲》,再到将巴金原著、电影版本戏曲化改编的锡剧《英雄儿女》……当文学经典的墨香浸润戏曲舞台的琳琅,当话剧台词的锋芒成为戏曲唱腔的铿锵,便诞生了这般跨越艺术边界的佳作。

近年来,将文学、话剧经典作品进行戏曲转化,已成为舞台艺术领域值得关注的现象。日前,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公布的2020—2024年戏曲创作优秀案例中,共有13部作品入选“文学、话剧等作品戏曲转化优秀案例”类别的“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这些作品,既个性张扬、具有文学内核,又能将文本开掘与艺术创新相结合,更通过精巧构思与绵密细节赋予改编作品以全新面貌,收获了业内专家和观众的广泛认可。

将文学作品搬上舞台,转化为鲜活的舞台艺术,一直是世界戏剧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的沃土为戏剧创作持续输送养分,尤其是中长篇小说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故事线,为改编戏剧文本提供了广阔的挥洒空间。

俄国戏剧家乌·哈里泽夫曾在其著作《作为文学之一种的戏剧》中,将小说比喻为“绘画”,将戏剧比为“雕塑”。由此可见,将文学作品改编成戏剧尤其是戏曲,并非简单的翻译、描红、复印,而是一项艰苦的创作活动。

从优势而言,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架构、人物群像及关系网络、情节推进逻辑,乃至独有的叙事腔调、美学风骨与主题深意,都已达到高度圆融的成熟状态。这使得剧作家无需再从生活素材中艰难萃取灵感,也不必为搭建故事框架而苦心雕琢。

然而,这种成熟性也为改编者设下了难以回避的局限——创作者始终无法挣脱原著的潜在影响与无形制约。既要精准锚定并保留原著的精神内核,又要融入自身独有的艺术见解,其间需要考量的深度、筹谋的周全、顾及的层面,丝毫不逊于从零开始创作一部作品

因此,将文学作品转化为戏曲艺术,绝非简单的形式转换,它需要改编者具备穿透文字表象的敏锐眼光、重构舞台叙事的精巧匠心,以及点石成金的艺术灵气,方能实现从文学经典到舞台经典的跨越,完成化神奇为不朽的艺术蜕变。

《太阳山上》剧照 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供图

此次入选“十佳案例”的黄梅戏《太阳山上》改编自作家季宇的小说《最后的电波》。

将纸质小说搬上立体舞台,《太阳山上》以人物的思想变化为主线,紧紧围绕“国民党逃兵李安本”展开剧情、塑造形象。编剧朱仁武、导演李建平在刻画李安本这个人物时非常注意力度和分寸。剧中层层递进地展示了李安本命运发展的主线和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精细地刻画了一个小人物的成长历程。小人物也能成长为革命英雄,也成为《太阳山上》最大的亮点。

从整体而言,《太阳山上》的创作改编没有拘泥于文学本体,避开宏大叙事和场面铺排而走向精细化、抒情化、人性化和诗意化,贴着地面行走,贴着观众创作,终于以最真诚的面目出现在观众面前。

相较于《太阳山上》在剧本改编时的“大刀阔斧”,京剧《小兵张嘎》则将更多心力倾注于戏曲化的舞台呈现之上。

入选“优秀案例”的京剧《小兵张嘎》根据作家徐光耀同名中篇小说改编而成。

在改编中,京剧《小兵张嘎》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让快板刘这一角色贯穿其中,他既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剧中人,“跳出跳进”,推动剧情发展。对于主角嘎子的塑造,则着重在展现京剧艺术特色,从程式中寻找自由,在自由中回归传统。通过“小翻”“飞脚”“扫腿”“旋子”等技巧,一个机智勇敢、活泼可爱的嘎子形象被生动立于舞台。

京剧《小兵张嘎》剧照 相春霞 摄

入选“十佳案例”的曲剧《鲁镇》则在文学作品戏曲转化的实验中走得更为大胆。

作为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为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创排的现代戏作品,曲剧《鲁镇》以鲁迅多部小说为蓝本,重构祥林嫂、狂人、孔乙己等经典人物关系,虚构鲁定平这一革命者,将鲁迅笔下的人物集中于鲁镇,形成病态社会的生态场域,深刻揭示封建礼教“吃人”本质,被誉为鲁迅“思想启蒙三部曲”的集大成之作。

编剧陈涌泉提出,经典改编需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进行“加法创作”,而非简单复刻。《鲁镇》的叙事结构多线交织,以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为主线,狂人的觉醒为辅线,三次相遇层层递进,从“肉体禁锢”到“精神毁灭”,最终揭露封建社会的本质。

《鲁镇》的创作经验也为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唯有扎根传统、拥抱时代,戏曲方能在艺术的长河中永葆生命力。

在文学作品戏曲转化中,如何将国外经典作品进行本土化、当代化移植,也是众多创作者的重要创作方向。

入选“十佳案例”的赣剧《李迩王》改编自英国作家莎士比亚著名悲剧《李尔王》。

为适应中国戏曲的艺术特点,引发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李迩王》在承袭莎翁原著主题及强烈人文情怀的基础上,强调了家庭伦理道德、孝道等中华传统美德,从而更易于达到雅俗共享的艺术效果。

《李迩王》既延续了原作深沉的悲剧风格,又着重强化了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戏剧元素——忠与奸的激烈交锋、宫廷内部的权谋角力、爱恨交织的情感纠葛。在语言表达上,该剧在坚守莎剧文学精髓的前提下,进行了细腻的赣剧化打磨,文本既保有厚重的文学质感,又洋溢着赣剧特有的韵律风骨。

作为一出文武并重的宫廷剧,《李迩王》特别适合使用赣剧皮黄和老拨子声腔来表现。题材的特殊性也为丰富赣剧音乐的表现力提供了更多可能。为此,剧中的唱腔设计,充分体现了赣剧饶河调的韵味,同时又有新颖独到之处,非常优美动听。

自西方话剧被引入中国后,走民族化道路的中国话剧便与传统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二者在艺术碰撞中形成深刻的美学互渗,共同重塑了中国戏剧的整体格局。

作为戏剧艺术的不同分支,话剧与戏曲虽共享戏剧的基本特质,风格样式与美学内核却有着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既为艺术借鉴提供了空间——话剧对戏曲元素的吸纳,成为其扎根民族土壤的重要路径;也催生了创新实践——将话剧作品改编为戏曲,成为推动传统戏曲与时俱进的重要方式。

此次入选“十佳案例”的粤剧《南海十三郎》便是这创新实践的优秀代表。

粤剧《南海十三郎》是由广东佛山粤剧院联合香港原版电影及舞台剧主创团队推出的新编粤剧作品。该剧改编自香港经典话剧《南海十三郎》,以粤剧形式讲述了粤剧传奇编剧江誉镠(艺名“南海十三郎”)的跌宕人生。

南海十三郎是粤剧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他的命运起伏,正是粤剧艺术兴衰的缩影。粤剧《南海十三郎》剧本以话剧原作为蓝本,保留核心情节与人物关系,采用倒叙与顺叙结合的手法,将话剧的写实对白粤剧化,增强戏剧张力。该剧主演李江崊以文武生行当为基础,并结合粤剧中的杂脚、公脚、小生等行当来塑造南海十三郎,通过戏曲中的扇子功、水袖功,融入粤剧南派武戏表现手法等呈现十三郎人生三阶段的变化。

剧中保留传统曲牌(如南音、梆黄)以及广东音乐,唱腔方面吸收并发展传统流派,如马派、薛派、虾腔,还用英语演唱粤剧曲牌,创新使用电子音效,增强沉浸感,丰富表现力。剧中嵌入粤剧创作细节、岭南饮食风物及粤港名流交往等细节,展现了粤剧文化与岭南风骨的深度交织。

粤剧《南海十三郎》以高度的艺术自觉,完成了从话剧到戏曲的精彩转化。作品既牢牢守住原IP固有的思想深度与情感张力,又凭借粤剧独有的艺术语汇,为故事注入全新的生命力。这种富有创见的艺术实践,不仅为传统戏曲在当代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借鉴,更以文化为紧密纽带,深化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情感联结与文化融合,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与时代价值。

相关知识

行知读书会|当电影遇上京剧,传统戏曲还可以这样演绎
站在文学肩膀上的话剧格外厚实
“我们为什么看经典”,话剧《浮士德》进高校“展卷浮士德”
文学的回响:也谈话剧“陕西现象”
戏曲、话剧、舞蹈、音乐剧…… 过中国年,看连台好戏
成都首演!话剧《尘埃落定》演绎文学经典
当电影遇上经典 这场“光影读书会”开启金庸武侠奇幻之旅
京直播|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蔡文姬》限时放送!
原创话剧《红高粱家族》:舞台艺术诠释文学经典
汲取母本力量,戏剧舞台再现经典文学强大魅力

网址: 当文学、话剧经典遇上戏曲——看创作者如何化神奇为不朽 http://www.taoroudan.com/newsview502137.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