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和”蕴含深刻的世界性(环球热点)

李集雅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庄子》《孙子兵法》《山海经》……一部部中国典籍,常伴意大利威尼斯大学校长李集雅左右。作为首位将《论语》和《中庸》翻译成意大利语的汉学家,40余年来,李集雅一直致力于汉学研究,并积极投身中意两国文化交流。

近日,本报记者专访李集雅,听她分享对中国哲学理念的深刻体悟。她告诉记者,在诸多思想瑰宝中,自己对中国的“和”情有独钟。“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当今世界,愈发彰显穿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与中国哲学结缘

1982年,李集雅进入威尼斯大学学习。出于对中国的兴趣,李集雅选择了中文专业。在古汉语课堂上,她第一次接触到《论语》《孟子》《孙子兵法》等典籍。艰深的文言文没有难倒李集雅,相反,博大精深的文本让她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1984年,大三的李集雅前往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中文。一年后,她来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进修。其间,她接触了《庄子》等更多中国典籍,充分感受到中国哲学文化的浸润。

“我非常欣赏中国哲学思想的简洁之美——它看似深奥难解,却又处处彰显着大道至简的智慧。”李集雅说,“正是那段求学经历,让我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更进一步。”

返回意大利后,李集雅以优等生身份在威尼斯大学毕业,并取得荷兰莱顿大学汉学博士学位。1992年起,李集雅开始在威尼斯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工作,教授汉语、汉学方法论、中国历史、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宗教与哲学等课程。2020年,李集雅当选威尼斯大学第23任校长,成为学校历史上首位女性校长。

在李集雅看来,语言是理解一种文明的钥匙。要真正理解中国文化,需要以语言为桥。“早在400多年前,意大利人利玛窦就将中国的《四书》翻译成了拉丁文。这表明,中意之间有深厚的语言和思想交流传统。”李集雅说。因此,她潜心翻译,把《论语》《中庸》等译为现代意大利语。

翻译经典并非易事。李集雅说,翻译“仁”“礼”“中庸”等概念时,往往很难找到对应的单词。要准确传达这些概念的丰富内涵,必须深入到汉字的结构和文化背景中去。以“仁”为例,她会详细说明“仁”由“人”和“二”组成,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意味着‘我’朝向他人、朝向社会。这正是我们所说的‘仁爱’或‘人性’。从形象的汉字中,我们便可窥见这些概念的深度”。

多年来,李集雅还写下《儒家》《古代中国的祥瑞与奇迹:汉代、三国、六朝》《中国文化中的长生之药与太上灵宝芝草品》等许多著作。在《儒家》一书中,她向意大利读者详细介绍了儒家思想脉络与核心理念。

“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的哲学,更是一种全球性的哲学。”李集雅说,“这种思想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伦理思想。我认为,不同文明的人都可以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中找到与儒家理念的共鸣之处。”她说。

“和而不同”蕴含智慧

在儒家思想中,“和”的概念让李集雅尤为印象深刻。

“‘和’意味着和谐、和平、包容。在中国社会语境中,‘和’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既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的整体和谐,也意味着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包含不同维度的协调与平衡。”她说。

李集雅进一步表示,“和”理念拥有丰富的现代性:“从‘和’中,我们能解读出可持续发展的精髓:环境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与社会可持续性。它既象征着多维度的和谐状态,也承载着人类对持久和平、可持续发展的深切期许”。

她强调中国经典的当代生命力:“如今中国倡导的许多重要理念,其源头活水正是古代经典。无论是倡导包容共存的‘和而不同’,还是《大学》中‘大学之道,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崇高追求,众多关键概念,都深深植根于古代典籍之中。这充分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为当代政治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滋养。”

李集雅认为,中华文明对于多样性的态度和对于人类不同文明间相互包容的理解,对当下有重要启示意义。“《论语》中的‘和而不同’这句话我非常喜欢,在不强求想法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寻求人类之间的和谐与和平。我们无须追求绝对一致,而应拥抱文明差异与多样性,鼓励开放、合作与包容,这正是当今世界亟需努力的方向。”

“除了‘和’,‘中庸’等思想也让我感到着迷。”李集雅说,“在西方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我们也能找到类似论述。这也印证了中国哲学的许多概念是全球性的概念。”李集雅说。

李集雅深刻感受到意大利与中国两大古老文明的共鸣。“意大利文化与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传统,共享诸多价值观,例如对家庭的珍视、对真挚友谊的推崇。中国人素有的待人友善之道,在意大利文化中同样根深蒂固。两大文明间存在显著的亲近性。”她表示,双方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可更多发掘并传递这种亲近性,增进理解与对话,跨越文化藩篱。这样的实践方法,也与中国的全球文明倡议的理念不谋而合。

期待更多人文交流

在李集雅看来,实践“和”的理念,促进文明交流,高校肩负着责任。

“威尼斯大学开设了中国哲学及古汉语等课程。我们选用经典文本为教材,带学生们精读《论语》《中庸》《大学》《庄子》的选段以及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同时运用儒家思想的论文和书籍,引导学生解读中国经典。”李集雅说。

最近,李集雅还计划把《山海经》以及中国的志怪小说引进威尼斯大学的课堂。相比其他典籍,志怪小说相对容易入门。她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学生们展示中国文学的多样性。

“我喜欢《神异经》《山海经》等古籍。”李集雅说,“中国志怪古籍包含许多古老传说与神话。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能帮助欧洲年轻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与传统文化。这些书籍也对学习文言文很有帮助。”

即便在人工智能(AI)能轻松翻译文本的今天,李集雅依然主张学习语言。在威尼斯大学,中文专业的学生须从大二开始学习文言文。“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当我们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时,我们是在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学习文言文固然充满挑战,但只有学习中国的古文、哲学,才能真正深入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

在李集雅看来,除了在书本上学习,实地到访中国同样重要。“马可·波罗以商人和外交使节的身份,为沟通中西文化架起桥梁,贡献卓著。正如马可·波罗当年的寻访游历一样,亲身经历,才能更好理解中国文化。”她说。

她介绍,威尼斯大学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苏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中国高校开展了学生交流项目,目前进展顺利。不少意大利学生来到中国,深入体验中国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发展,许多中国学生也来到意大利,感受欧洲文明的底蕴。

“越来越多意大利学生到中国求学,这让我感到自豪。”李集雅说,“只有亲身来到这个国家,与当地人交流互动,才能真正理解中国文化。”她坚信,加深人文往来,尤其是年轻人之间的往来,对于增进意中两国的相互理解和友谊至关重要。

“希望意大利和中国的学子们加强交流,成为当代的‘马可·波罗’,续写‘和’的故事,让两国友谊长存。”李集雅说。(本报记者 林子涵)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7月24日 第 06 版)

责编:柳天澍、侯兴川

相关知识

中国的“和”蕴含深刻的世界性(环球热点)
如何拥有深刻的思考和有价值的信息?
故宫博物院、中央民族乐团与环球音乐中国合作 启动《故宫之声》音乐文化项目
《24个菜市场的环球之旅》|每日一书
小凯的眼眸中闪烁着明亮的光芒,清澈、温柔且细腻,其中蕴含的力量令人印象深刻,与马亮之间关系十分亲密
王俊凯和全红婵一同前往环球影城的鬼屋!
“它的故事内核是世界性的”
《第二个妈妈》 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环球视野
通讯:唐诗逸的世界性表达:在《如见》中“舞”出人生新思考
2025年文学界的热点事件

网址: 中国的“和”蕴含深刻的世界性(环球热点) http://www.taoroudan.com/newsview499785.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