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不只“看戏”更是“入戏”

解放日报记者 吴桐 实习生 马睿

踏入上海音乐厅四楼“乐∞空间”,佩戴好VR设备,手握一台老式相机,你就可以化身记者,追随意大利青年Alex的足迹,自由漫步在1930年代的上海。

观众尝鲜体验。解放日报记者 赖鑫琳 摄

7月18日至8月31日,全球首个沉浸声VR体验《寻找秘谱:穿越上海1930》将登陆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体验者可以与上海街头售卖珍奇玩意的小摊贩互动,可以为上海音乐厅前身南京大戏院拍一张照片,可以漫步青瓦白墙的江南水榭,抬头就见豫园九曲桥。在虚拟世界里,每扇窗棂、每张乐谱都暗藏历史的彩蛋。

当传统剧场遇上前沿科技,舞台的边界正在被打破。近年来,VR、AI等技术迅猛发展,正推动剧场艺术向沉浸式、互动化、数字化方向迈进。从历史穿越到科幻宇宙,从名画复活到海洋探险,各地剧场纷纷推出VR沉浸式项目,让观众不只“看戏”更是“入戏”。

数字化重建上海音乐厅

《寻找秘谱:穿越上海1930》由上海音乐厅联合上海戏剧学院、科技品牌vivo推出,讲述意大利青年Alex因泛黄的琵琶手稿穿越至20世纪30年代,化身小提琴手,邂逅正尝试融合浦东派琵琶与西方音乐的苏婉清。VR技术让古老的建筑变成可触摸、可共创的城市记忆容器,为这座95岁的音乐殿堂注入未来想象。

制作团队基于前沿摄影测量技术,对上海音乐厅建筑进行高精度的三维数字化重建,通过海量高清影像采集,精准捕捉建筑内外丰富的细节与风貌,生成既保留视觉真实性又适配VR运行的数字化孪生体。项目创意团队介绍,通过全球首创的VR与沉浸声深度融合,打造出具有真实空间感的360°声场。

在300平方米空间内,南京百音声学技术团队通过实时音源定位系统,让琵琶演奏家赵聪创作的琵琶组曲《乐鸣东方》获得空间化演绎。这是赵聪为上海创作的作品,《为侬词》诉说沪剧与琵琶绘江南柔情,《夜上海》重现外滩风情,《乐鸣东方》奏响上海的时代之声。

体验者佩戴VR设备后,浦东派琵琶的丝竹颤音可精准萦绕于耳畔,恢宏声浪自不同高度倾泻而下,在三维空间内交织。“感觉自己的听觉变得更敏锐,我能感知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将我包裹。”一位体验者说。

新技术激活文旅新生态

在日本大阪世博会上,中国馆的《兵马俑奇妙夜》XR体验剧成为焦点。观众戴上8K超高清头显,配合动态触觉反馈系统,不仅能“触摸”士兵的铠甲纹路,还能参与竹简书写、弓弩组装等古代技艺。上海国际电影节“未来影院”单元推出的沉浸式VR作品《蛇形挽歌》,融合VR与现实演出,让观众自由选择杜丽娘或柳梦梅角色。即将于暑期档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数字话剧《景阳冈》,让AI生成的角色与真人演员同台飙戏。

接受记者采访时,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科技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铁钟提到一个词——“未来戏剧学”。在他看来,科技给戏剧带来了很多变化,如新的戏剧类型、新的叙事方式。《寻找秘谱:穿越上海1930》中的动捕演员、配音演员都是上海戏剧学院的学生,这也是上戏教学与实践的新方向。

《寻找秘谱:穿越上海1930》开票后,市场反响超出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的想象。她说:“在坚守音乐艺术专业度的同时,我们希望面向时代、面向年轻人推出符合当下审美和需求的作品。新技术给艺术带来新的可能性。”

今年暑期,上海音乐厅同步开启三大驻场项目,这是文旅融合的新探索。除了《寻找秘谱:穿越上海1930》VR体验外,音乐厅主厅舞台将于7月17日至31日迎来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第六轮演出,前五轮累计演出125场。音乐厅B2音乐立方,由艺术家刘晓邑执导的沉浸式音乐舞蹈剧场《百鸟朝凤》已于7月5日开启第三轮驻场演出。三大驻场项目形成文旅流量矩阵,让95岁的上海音乐厅从单一“音乐会空间”升级为多元的“无边界文化综合体”。

来源:解放日报

相关知识

观众不只“看戏”更是“入戏”
看戏、入戏与出戏
演员@佟大为 邀您一起观看听戏、看戏、赏戏…
聚合京剧票友讲述热爱与传承 《票友大会》让观众看戏更“入戏”
大结局演得如此入戏,观众看得如痴如醉,久久无法自拔,泪水不停地流淌!情感
胡玉华:陪母亲看戏|中原作家
新民艺评丨看戏,不是去做阅读理解
宣城广德:家门口实现“看戏自由”
中秋国庆双节,去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入戏三国
听书看戏版《霸王别姬》天津上演

网址: 观众不只“看戏”更是“入戏” http://www.taoroudan.com/newsview496677.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