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洪亮:共情场域与二次传播——策展实践中的新思者 | 2025CAFAM学术季

北京画院院长 吴洪亮

中国当代美术的展览形态已经进入了综合场域的时代。随着作品本身、场馆空间和展陈中各类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以展览为核心展开的场域建构及传播方式的变化显得越来越重要。

吴洪亮先生的发言结合了多个展览策划实例,探讨展览的新态势是何面貌、又如何构建并尝试从中总结出一套综合实用的工作方式与创新方法,包括如何从观众体验出发建构唤起情绪共鸣的整体氛围,如何运用传播学等跨学科的经验来整合戏剧、音乐、舞蹈建筑等领域的艺术形式等。

1.

开放性策展理念的实践探索

在展览命名中,策展人刻意规避了常规的固化表述,采用动态语义结构“徐冰:有问题就有——”作为标题。

吴洪亮先生的发言由一次关于徐冰的展览引入。在展览命名中,策展人刻意规避了常规的固化表述,采用动态语义结构“徐冰:有问题就有——”作为标题。这种非常规命名方式旨在构建开放性叙事框架,通过跳动的横线符号预留意义延伸空间。同时,在这次展览也引入了AI进行叙事,人工智能对标题语义的解析超出预期,其解读验证了该命名的有效性。这一实践不仅为展览提供切入点,更映射出当下策展方法论转型的核心诉求——打破封闭叙事体系,建立与时代对话的接口。

近年来,美术馆空间的扩张并未因经济下行停滞,其建设惯性源自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积累的发展势能。然而未来五至十年全球经济压力将迫使美术馆行业重新审视生存策略,美术馆的当务之急是在有限资源下构建新型场域逻辑,通过策展创新实现机构可持续运营。这既需要制度性保障,更需探索空间叙事的转型路径。

2.

美术馆作为共情场域的观众关系重构

美术馆作为共情场域的观众关系重构

美术馆空间本质是一种共情的场域。

现今,美术馆从业者们的核心诉求在于强化空间情感维度,建立更友好的观展契约。这种思考是机构发展的现实选择。其理论基础可追溯至传播学的5W模式,而吴洪亮先生尤为关注5W模型的最终环节——“取得效果”后的二次传播效能。

正如深圳两馆严馆长提及的评价体系,当代展览亟需超越打卡式传播,重点考察观众自发撰写的深度评论(即吴洪亮先生所说“小作文”)的传播广度与质量。这种从场域体验到文本再创造的过程,能够构成新型传播价值链。

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多媒体实践也为我们带来了重要启示:当传统长卷与沈伟编舞的《画卷》单元结合,齐白石画意通过舞蹈语汇转译时,多维艺术形式能够在场域中激发出超预期共情效应。类似案例同样可见于沈伟的《融》项目——在穹顶空间内,观众从被动观演转向沉浸式参与。

3.

艺术家多维叙事与观众共情机制

中国美术馆主办的黄永玉新作展具有典型的研究价值。尽管展览筹备期间未进行大规模的艺术营销,但在开幕后,中国美术馆出现了疫情以来罕见的排队现象。究其根源,在于艺术家构建的创作体系:91岁起自策百岁展的宏观视野,以及其艺术创作中的诗歌与绘画的互文关系,特别是题跋文字对观展时长的延展——观众在千字小楷前平均停留逾五分钟。

黄永玉新作

张光宇48种表情包开发的互动装置

张光宇120周年纪念展则验证了“文化唤醒”的传播逻辑。策展团队通过前期研究发现,这位被低估的大师如同“点燃摇滚精神的火柴”,技术赋能在此发挥关键作用:基于张光宇48种表情照片开发的互动装置,参照《黑客帝国》模版生成观众表情包;而传统露天电影院装置的设置,竟使疫情中的观众停留超半小时。

这些实践表明,技术实现未必复杂,但需建立在对研究对象深度挖掘之上。

4.

文化解码与传播效能的平衡策略

齐白石艺术展览体现了学术研究与大众传播的融合可能。

《齐白石在北京》展览及文旅项目中,通过绘制艺术家行迹地图串联11家机构藏品,开发配套APP实现空间叙事延伸。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展更以“齐白石书信”为传播支点,引发《华尔街日报》等国际媒体关注。

齐白石艺术展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通过绘制艺术家行迹地图串联11家机构藏品,开发配套APP实现空间叙事延伸

当前美术馆亟需构建三位一体能力框架:在保持学理研究深度的同时,强化空间的共情输出能力,完善观众互动机制。这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艺术传播的本质——如中央美术学院藏齐白石作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所昭示的:真正有效的文化传播,始终建立在双向通达的对话基础之上。

演讲嘉宾介绍

吴洪亮

吴洪亮,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美协副主席、第 58 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吴洪亮是齐白石、20 世纪美术史研究专家及具有影响力的策展人。2008 年,他参与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及公共艺术项目。在他的主持下,北京画院美术馆入选首批 9 家国家级重点美术馆。北京画院出版的研究成果及推出的展览,连续多年获文旅部等机构颁发的十余个国家级奖项。参与组织“策展在中国”论坛、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等学术项目。2022 年,他担任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公共艺术全球征集项目的策划委员会主任。2023 年,他受邀担任 2025 年大阪世博会中国馆艺术策展人。吴洪亮有多篇论文发表在《文艺研究》《美术》《美术观察》《美术研究》等专业刊物,出版专著《一叶知秋》。

主编 / 何一沙

责编 / 吴靖

编辑 / 王一帆

文字整理 / 李泽

相关知识

吴洪亮:共情场域与二次传播——策展实践中的新思者 | 2025CAFAM学术季
策展的文化智慧与建构力
策展:一种建设性和持久性的文化动力
策展与未来:艺术赋能与文旅融合
云集当代艺术大咖,GDMoA年度艺术家学术提名展开幕
庆祝“山峦回声——吴训木学术邀请展”在佛罗伦萨美院圆满闭幕
第十五届广州学术季启动
重磅公布!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策展人名单来了
7位小策展人策展、50多位小画家参展,这个展览让人惊喜
近120名专家学者齐聚北京画院,共论学术领域前沿议题

网址: 吴洪亮:共情场域与二次传播——策展实践中的新思者 | 2025CAFAM学术季 http://www.taoroudan.com/newsview495568.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