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何多苓 守护艺术彗星时刻的隐士
画家何多苓 守护艺术彗星时刻的隐士
何多苓
何多苓作品《春风已经苏醒》。
何多苓作品《杂花写生》。
何多苓接受采访。徐瑛蔓摄
何多苓正在绘画。
人物介绍
何多苓,1948年生于成都,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当代抒情现实主义油画创作代表性人物。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并被中国美术馆、福冈美术馆等海内外重要艺术机构和收藏家收藏。代表作有油画《春风已经苏醒》《青春》《乌鸦是美丽的》《第三代人》,连环画作品《雪雁》和《带阁楼的房子》等。
成都三圣乡,酷暑之下,何多苓画室绿意沁人。何多苓正调整画面细节,目光专注,动作敏捷。近几十年来,中国艺术市场沉沉浮浮,潮来潮去,但他一直置身于潮流之外,安静地画自己想画的画。他就像一个画坛“隐士”,默默守护着1970年贝内特彗星划过大凉山夜空时带来的内心感动。
6月下旬,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大道——人文大家融媒报道”小组专访了何多苓,聆听他的艺术心声。
今年77岁的何多苓热爱绘画,业余对诗歌、音乐、建筑设计皆有涉猎。现在,只要不出远门,他基本都在工作室画画。“画画对我来说是肌肉记忆,也是心灵呼吸。”
谈创作
“1.5到1.7流之间”的技术派
1982年,作为恢复高考后四川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川美)首届毕业生,何多苓以油画《春风已经苏醒》惊艳画坛。随后,他的《青春》《雪雁》等一系列作品,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隐秘与诗意的艺术世界,如一缕清风拂过当时盛行的宏大叙事。在之后几十年的探索中,他一直在传统中国画中执着寻找与自我绘画相通的“灵”与“气”,呈现出一种沉着、诗意化的艺术面貌。彗星、草、微风,带着神秘感、安静的女子——成了他的画笔反复“吟咏”的意象。“它(她)们不解释自己,但你能感受到某种永恒。希望我的画能安静一些,给人想象空间,让人能喘口气,内心在其中休息。”
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春风已经苏醒》被归为“伤痕美术”代表作。何多苓说,该作品的名字取自他钟爱的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为德国诗人乌兰德写的诗歌《暮春》第一句:那温柔的春风已经苏醒。“这幅画没有想要体现伤痕,而是要表现人和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
何多苓痴迷聆听古典音乐,更亲自钻研作曲理论。画画时,他常常让音符的起伏引导画笔的走向,使画面产生如复调音乐般的韵律感。这种跨艺术形式的探索,为视觉艺术悄然打开一扇通向听觉想象的门。
2022年,在《十三邀》访谈节目中,面对如何定位自己在艺术圈位置的问题,何多苓幽默地称自己差不多算是“1.5到1.7流之间”。
此次对话,记者再次提及这一话题,何多苓说他主要指的是“技术方面”:“我很重视画画技术,算是‘技术派’。我一直认为,抒情的诗意境界,需要用高超、准确的技术才能抵达。当然,我的技艺不是完美的,还存在一些不足。人贵有自知之明。这种自知之明反而是我进步的动力,是一种前进的力量。”
谈边缘化
潮流带有某种攻击性和强迫力
作为创作者,何多苓也希望透过作品与外界交流。但他不会去迎合谁的喜好。在20世纪80年代成名后,于90年代毅然改变画法,一度被市场“遗忘”。“有段时间,大家似乎认不出我的画了。”但他依旧画自己想画的画。慢慢地,关注者和欣赏者又回来了。“审美是极其个人化的事,我做的不过是让自己满意的创作。市场接纳与否,从来不是最要紧的事。”
从川美求学时期起,何多苓便明确了自己的艺术方向。数十年来,他始终沿着这条路坚定前行,即便面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数次浪潮汹涌,他依然保持疏离与旁观。“身处潮流中心的艺术家中,很多是我的朋友,他们的作品我也会关注,但我选择不加入,甚至刻意避开。”何多苓很享受这种状态,“我乐于处在‘边缘’,这是我的天性使然。‘边缘’能给我安静和自由。不在潮流之中,就不会受潮流控制。毕竟,潮流总带有某种攻击性和强迫力。”
何多苓说,他清醒意识到自己在中国当代艺术版图中常处于“边缘地带”。用成都话来说,就是“梭边边”。“其实,我完全可以不那么‘边缘’。那些处于艺术潮流中心,尤其是带有里程碑意义的绘画流派,其绘画技术我能掌握,理念我也熟悉。也就是说,我可以画得更‘中心’一些,只是不愿意违背自己内心真实的意愿。”
这种“边缘艺术哲学”的来由,并非因为何多苓消极避世,“作为一个生活在现实世界的人,我对社会当然关心。只是这种关心不一定非要表现在画布上。”
谈启蒙
觉得选择绘画和看到彗星有关
何多苓出生在成都一个书香家庭,母亲学古典文学,父亲是经济学教授。从小在艺术、知识和家庭温暖氛围里长大的他,养成了温和、淡定、不争、豁达的性格。在大凉山当知青时,他不急着回城,而是享受大自然的壮阔带给自己的心灵滋养——躺在草地上唱歌,仰望天上的飞鹰。
1970年,贝内特彗星划过地球的夜空,从2月起可以被肉眼看到,直到5月中旬消失,这颗拖着长尾的彗星,被世界天文界认为是二十世纪最美丽的彗星之一。当时正在凉山当知青的何多苓,每天凌晨3点准时爬起来欣赏这颗彗星。
多年后,提到这个难忘的“追星”经历,何多苓依然充满感慨,“那是很壮观的景象,但是当时都没人看。能看见彗星是多么大的事,世界上能有几个人见过彗星?我觉得一个见过彗星的人,肯定稍微跟其他人有点不太一样。我甚至觉得,能走上绘画这么美好的一条路,跟我曾经看到彗星有关系。”
谈故土
四川是我的观念赖以寄存的视觉基础
2025年3月,成都建筑师刘家琨荣获“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消息刷屏。作为刘家琨多年好友的何多苓感到十分高兴。“刘家琨的建筑设计,将国际语言与本土文化结合得很好,得奖是实至名归。”
何多苓回想起,20世纪80年代,刘家琨没当建筑设计师前,在文学创作上表现抢眼,“事实上,当时他的小说已在杂志上发表了。我看了很喜欢,写得真好。我觉得他当时已走在先锋小说的前列。后来我看到王小波的小说,第一个感受是,刘家琨的小说‘走’在了王小波的前头。”
除了青年时期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外,何多苓没有离开过四川,他觉得自己离不开四川:“在很长的时间里,我大部分作品的主题都来自在这片土地上的沉思。或者说,这片土地是我的观念赖以寄存的视觉基础。”
对于自己长期居住的成都,何多苓很感恩这座城市对他的滋养,“它很开放,不排外,包容性很强。人与人之间有一种恰好的距离,又不互相影响。这种气候、环境、生态,还有公认的慢节奏生活方式,塑造了今天的我。”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徐语杨
对话
LABUBU潮玩大火?
何多苓:每代人都有自己的情绪消费
最近几则新闻打破了艺术界的平静:潮玩LABUBU拍出高价、四川美术学院学生毕业作品《祷》火出圈……在这个信息奔涌、情绪喧嚣、技术迭代几乎能重塑价值的时代,面对新潮与热点,艺术家如何自处、作何选择?
6月中旬,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大道——人文大家融媒报道”小组对话艺术家何多苓。记者到访时,他正在工作室中独自作画。何多苓不在潮流之中,却带着欣赏的眼光认可潮流。面对记者抛出的热点话题,他既不追逐,也不排斥。他不反对学生使用AI,并建议青年学子不要拒绝市场。
前段时间,潮玩LABUBU爆火,北京一家拍卖行更以108万元的价格售出了真人大小的LABUBU玩偶,为盲盒类潮玩创下了新纪录。
何多苓从学生那里听到了这条消息,他认为这是当代青年选择的“情绪消费品”。据他所知,现在许多年轻人喜欢潮玩,他朋友的儿子也在专门从事潮玩设计,许多青年艺术家也在画潮玩,不断投身这个领域。何多苓虽不涉足,但一些设计得好的作品,他也由衷喜欢。
“当然,一个玩具卖到100多万元,必然与市场运作相关,已脱离了本身材料的价值,向大家提供的是一种情绪价值。任何时代、任何人都需要情绪价值,这无可厚非。”何多苓说。
谈及四川美术学院火出圈的学生毕业作品《祷》,何多苓也有着相似的欣赏态度,他不吝评价:“这是非常好的事情,说明画家抓住了大家的目光。这么多人围观,也说明画家确实画得好。”
当下,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全球,文艺界许多领域都受到了冲击,尤其是AI生成的绘画作品几乎能“以假乱真”。面对来势汹汹的AI,许多青年学生开始使用AI辅助创作,何多苓对此的态度“前卫”又平静。
“我不反对学生利用AI,年轻人不用才奇怪。”何多苓淡然地说:“从效率上来说,一些工作用AI只需两秒就能完成,那又何必花几十个小时来做呢?”
何多苓不用AI,因为他钟情于动手作画,但他并不排斥别人使用。在他看来,年轻人若能学习并正确使用AI,并非坏事。尤其时代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与AI“对着干”并无益处,不如善用工具。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张杰
记者手记
保持好奇保持天真
一位77岁画家的生命力
因出生在黎明,父亲给他起名“多苓”,是英文dawn(黎明)的音译,蕴含着晨光与植物的双重意象,似乎是对何多苓艺术美学总体风格的预言。并且,这种与自然的深刻联结,在他21岁那年大凉山的冬天也有所显现——年轻的何多苓躺在经冬不凋的草地上仰望苍穹,后来他如此追忆:“我的生命已经不知不觉地织进了那片草地。”
在何多苓画室采访的两个多小时里,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大道——人文大家融媒报道”小组的记者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神奇的治愈力——在这里,时间的脚步似乎变慢了很多。欣赏画室里一幅幅带着诗意和想象力的画作,心灵仿佛在吸氧。而面前的这位艺术家,整个人散发出一种高能量——心态沉稳、内核强大、积极向上。
绘画之外,何多苓痴爱音乐、诗歌,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面对外面的潮起潮落,他的心始终淡定。他喜欢跟年轻人来往,渴望新知,对未来充满乐观,相信明天会更好。对于人工智能、潮玩,他都兴致勃勃去了解。对于当下年轻画家容易遭受的压力和困惑,他抱以深切的理解。对于如何安顿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平衡关系,他也给出自己真诚的建议——脚踏实地生活,同时不忘仰望星空。
这种心灵“被充电”、被赋能的感受,在采访刘家琨时,记者也曾同样体验到。77岁的何多苓与69岁的刘家琨,他们的创作能量不仅源于天赋与机遇,更来自永远“向光而行”的心态。这种心态犹如泉水一样,滋润他们的艺术创作,也润泽他们散发出超越年龄的生命力。
这或许就是卓越艺术家用一生践行的智慧:保持好奇,天真。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徐语杨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何多苓工作室提供
相关知识
画家何多苓 守护艺术彗星时刻的隐士
画家何多苓:守护艺术“彗星时刻”的“隐士”|大道⑰
艺术家何多苓与“潮流”的相处之道:不迎合,不拒新|大道⑰
何多苓最早的油画创作素描稿惊现成都
“非叙事——何多苓的绘画”将于3月16日在湖北美术馆开展
71岁画家画人体,最美的诗人为他做模特,一幅卖800多万
《十四行诗——吴驰钢琴音乐会》6月22日晚在成都何多苓美术馆演出
《幸福到万家》何幸运戏份过多?编剧赵冬苓回应
彗星来的那一夜剧情 彗星来的那一夜简介
童祥苓没:京剧界失杨子荣,一代艺术改革者的离去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8961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858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40402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349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358
- 6霍启山与霍启仁对嫂子郭晶晶的 29479
- 7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471
- 8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696
- 9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741
- 10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