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一首诗尽显大格局,读懂了,社交游刃有余
围炉听烟火,捧书悟人生
01.
王安石,北宋历史长河中的一位真正的孤胆英雄。他所推动的“熙宁变法”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王安石始终没有向困难低头,毫不犹豫地与群臣展开激烈的斗争,与保守派之间的对立愈发尖锐。尽管得到了宋神宗的支持,但反对变法的人却不计其数,其中不乏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范纯仁等名臣,甚至连高太后和曹太后也在神宗面前暗中批评,说王安石的变法会祸害国家。
宋神宗虽然是个充满野心的帝王,却也是个屡受束缚的统治者。他的雄图壮志希望复兴宋朝的辉煌,但屡遭现实阻力。王安石凭着治国理政的理想,与神宗产生了共鸣,成就了他们俩在北宋历史中少有的默契与合作,但这一切在那些盲目固守传统、只顾眼前私利的反对者面前都被湮灭。王安石并没有因此屈服,在推行变法的过程中,他毫不犹豫地让御史刘述、刘琦、钱顗、孙昌龄等大批批评他的人被贬职远离朝堂。这种敢于做出重大决策的魄力,正是他独具的勇气和胆略。要是你不了解王安石的远见卓识,那么读一读这首诗,你便能更清楚地感受到他的心志。
02.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这首诗创作于1050年,那时王安石刚刚步入三十而立之年,身为一个鄞县知县,官职不显赫,但他的胸怀早已不止于眼前的小职务。这首诗的背景发生在王安石任职期间,他回到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浙江时,便在此时写下了这首触动人心的诗篇。
关于“飞来峰”,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它位于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山中有座古老的应天塔,传闻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因此得名“飞来峰”;另一种则认为它在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现在,让我们深入解读这首诗的意义。
03.
诗的意思大概是:站在飞来峰顶的高塔上,听说每当鸡鸣时,便能见到旭日从东方冉冉升起;不惧怕无数浮云遮住我的视线,因为我已站在最高的位置,从这里俯瞰,万物尽收眼底。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也充满了象征意义。王安石在参加会试后,以优异的成绩一举夺得进士,但由于他试卷中的一句话——“孺子其朋”惹得宋仁宗不快,最终他的位置与第四名的杨寘互换,遗憾地错失了状元之位。此后,王安石被任命为淮南节度判官,在任期满后,他主动放弃了进入京师馆阁的机会,选择了调任鄞县知县。这一决策是他在韬光养晦,为日后打下基础。
不久后,宰相文彦博、欧阳修等人纷纷推荐他入朝,然而王安石始终婉拒,坚持在地方上积累经验。直到宋仁宗亲自下诏,他才应召入朝,任职直集贤院、知制诰,期间他成功处理了大量刑狱案件,朝野为之轰动。
然而,王安石在成就后再次请求辞官,因母亲去世,他归乡守孝三年。在孝期结束后,宋英宗再次召见他,但王安石依旧没有立刻回朝,原因只有一个——他在等一个人,那便是宋神宗。神宗即位后,亲自任命王安石为翰林学士,最终升任宰相,开始了推动改革的历程。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正是王安石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他深知,只有通过不断积累沉淀,最终站到更高的层次,才能实现自己的宏图伟业。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职场竞争中,我们只有不断向上,站得更高,才能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决策权,否则一切都只能是局部的、有限的视角。这也正是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高处不胜寒,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明辨方向。
相关知识
睡前读一首诗
读王安石传(散文)
王安石再任宰相时,苏轼写下这首诗,使其颜面扫地
李贺17岁写的神作,韩愈惊为天人,王安石说句大实话却被批不懂诗
宋神宗在大相国寺看到苏轼题诗,命令王安石赋诗,被传为千古佳话
【古诗词鉴赏】宋代诗人王安石《钟山即事》诗赏析
苏轼最奇特的一首写景诗,顺着读从晚到早,倒着读从早到晚
苏轼对王安石不屑一顾,唯有这首诗,让他赞不绝口
王安石写诗怎么就那么喜欢给历史人物翻案呢?
慢慢地,我读懂了你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8924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719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40368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310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312
- 6霍启山与霍启仁对嫂子郭晶晶的 29458
- 7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446
- 8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584
- 9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704
- 10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