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守正再创新——上昆学馆制十周年暨庆祝518昆曲非遗日,赏“春色如许”

每年5月18日,对昆曲世界而言都是一个“继往开来”的纪念日——2001年这一天,昆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榜首;2015年这一天,上昆率全国之先试点“学馆制”。明天,将迎来上昆学馆10周年纪念;昨晚,“春色如许——上海昆剧团昆曲学馆十周年暨庆祝518昆曲非遗日系列演出首场在天蟾逸夫舞台举行。

《扈家庄》【水仙子】——王芝泉(中国) 赵文英 钱瑜婷

上昆在全国戏曲院团里率先推行学馆制,是当年“一团一策”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以非遗中“活态传承”的理念,面向全国邀请知名艺术家来上昆传承剧目,培养青年演员。十年里,已培养青年演员近300出折子戏、20台大戏。

此次系列演出以“春色如许”主题演唱会和两场折子戏专场组成,为期三天,名角云集、佳作纷呈。演唱会以“学馆十周年”为切入点,以“春色如许”为主题,展现上海昆剧艺术的代际传承与守正创新。演唱会分为序曲、映照、回响、和鸣四个篇章,以音乐、多媒体等多元形式贯穿始终,由上昆“五班三代”为演出班底,不仅中生代和年轻一代的昆曲人将登台展示传承自老师们的代表性唱段,上昆的“熊猫级”老艺术家们以及外省市昆剧院团的表演艺术家也惊喜亮相。老中青三代昆曲人以及师徒同台的温情场面,令人自动脑补出岁月荏苒里的艺术积淀。

《三醉》【红绣鞋】——蔡正仁(前排右)黎安 倪徐浩 谭许亚 卫立

今明两天的折子戏专场则是从过去十年课程中,精心挑选出的既精彩又独具特色的精华,集中展示昆曲学馆十年来的教学成果和演员们的艺术成长。两场演出既有文风曲韵的细腻传承,也不乏武戏绝技的惊艳呈现,刚柔并济、动静生辉,尽显昆曲之美。

十年来,从口传心授到学演结合,上昆连续开展“艺德兼修·承戏传人”夏季集训,打造“五子登科”青年演员个人专场演出,同时深化“以戏带功”,汇聚“五班三代”的人才优势,通过不断打造精品剧目,将人才培养与剧目建设深度融合,使一批中生代和青年演员们脱颖而出,多次获得文华表演奖、新时代中国戏剧领军人才、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等奖项,实现人才的跨越式成长,在技艺精进中体悟昆曲的精神内核,让传统昆曲在“活态传承”中焕发新生。

《小宴》【泣颜回】——张静娴(中) 余彬 张頲

先守正,再创新(马上评)

学馆制,是上海首创的系统性戏曲传承教学方式,且有长期专项资金扶持,这是上昆的“福分”。因而,不少折子戏可以一出一出地传承至今天,青年演员可以一代一代地培养至今天。十年前,上昆就意识到戏曲传承的重要。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表示谷好好回顾当年,表示:“得先守正,才能再创新”。

守正创新要靠人才。而学生从戏校毕之后,他(她)才刚刚踏上成才之路。“活到老,学到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些歇后语,其实都是出自梨园行。这些广为人知的学习座右铭,也说明了戏曲演员的自我要求,就是始终浸润在学习氛围中。那么,如何给戏校毕业的学生“加餐”?学馆制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下诞生的。

戏曲的艺术特色之一在于程式化。表演、舞美等均有程式化的“规定套路”。当前舞台艺术的趋势是创新,摒弃同质化。程式化会带来同质化吗?不会。只有真正扎实地学会基本功,练就程式化的套路,才知道哪些可以创新,哪些不可以创新,以及从何处开始创新。戏曲舞台艺术的核心是表演,是角儿的艺术,是程式化表演的艺术。恰恰程式化的表演艺术就是戏曲美的核心。学馆制,就是确保了表演艺术程式化的传承到位。因而,全国三分之二的国宝级艺术家,在这十年都到上海来传授独门绝技。这不仅仅是一个十年的工程,更是一个延续几十年乃至“百年树人”的系统。同时,还是上海培养艺术人才的理念创新与长期实践。

《冥判》选段——方洋(中) 吴双 安新宇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朱光

相关知识

先守正再创新——上昆学馆制十周年暨庆祝518昆曲非遗日,赏“春色如许”
非遗IN节气·春分|昆曲,承载的何止是中式浪漫
四川富顺举办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十周年庆祝活动暨2022年年会
河南非遗美学馆正式开馆
夏至端午拉手,非遗时尚碰撞
“西湖赏荷”入选非遗
共赴“昆曲回家”之约,昆曲入遗22周年庆祝活动发布昆曲发展新举措
上海探索“古典园林+” 创新非遗保护模式
上昆全本《牡丹亭》再度进京,国家大剧院收官年度巡演
上昆守正创新又一范本!经典版《玉簪记》亮相第九届中国昆剧艺术节

网址: 先守正再创新——上昆学馆制十周年暨庆祝518昆曲非遗日,赏“春色如许” http://www.taoroudan.com/newsview468022.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