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介绍的张玉笙(之五)

网络上介绍的张玉笙

(之五)

撰稿人: 常善成

张玉笙先生的戏曲评论视角独特,见解深刻,别具慧眼,妙笔生花,努力挖掘作品的深层内涵。他对众多剧目和演员的评论,为戏曲艺术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张玉笙虽非舞台上的耀眼明星,却以笔为剑,在戏曲评论的领域里,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张玉笙先生

张玉笙:在戏曲天地里榨耕不辍

在戏曲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以独特的方式,为戏曲的传承与发展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张玉笙便是其中之一。他虽非舞台上的耀眼明星,却以笔为剑,在戏曲评论的领域里,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初遇戏曲,梦想萌芽

张玉笙的童年,是在唐山市荷花坑民主街度过的。那时,离家仅有百米的"升平戏院",是他最常光顾的地方。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走进戏院,一场"猴戏"彻底点燃了他对戏曲的热爱之火。舞台上,孙悟空红白相间的脸谱、灵动的身姿以及出神入化的表演,让他目不暇接。尤其是孙悟空与观众的互动环节,更是让他感受到了戏曲独特的魅力,戏院的魔力也在那一刻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从那以后,年幼的他便对京剧艺术着了迷。

中学时代,担任学校图书馆义务管理员的他,有了更多接触戏曲书籍的机会。在书海之中,他尽情遨游,与先贤对话,与戏曲艺术的距离也越来越近。这些宝贵的阅读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戏曲知识储备,更为他日后在戏曲评论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时,为戏曲艺术发光发热、撰稿写作的念头,已在他的心中悄然种下。

投身戏曲评论,开启逐梦之旅

1961年,张玉笙参军入伍,来到部队的战士文艺宣传队。在这里,他多次担任文艺作品的撰稿工作,其写作才华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展现。1965年初,复员回乡的他被安排在工会工作,负责通讯报道及评论撰写。他出众的文采很快被矿工报和劳动报发现,文章多次被刊登发表。

一次机缘巧合,刚从长春结束京剧电影《节振国》拍摄的唐山市京剧团来到工厂劳动◇张玉笙负责接待工作。借此机会,他结识了几位梨园好友,深入了解了京剧背后的故事。后来,在唐山市职工会演中,他与京剧团演员共同创排节目,大获成功,得到了业界的一致好评。这一系列的经历,让他与戏曲的缘分愈发深厚。

1971年,是张玉笙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他受邀参加了由唐山市文联和文化局戏研室共同组织成立的"文艺评论组"。在这里,他观看了唐剧、皮影、评剧、京剧、话剧等众多剧种的剧目,如唐剧《迎风飞燕》《龙江颂》,皮影《杜鹃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评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并为部分剧目撰写评论。从此,他正式踏上了戏曲评论的道路,开启了自己的逐梦之旅。

挚友同行,为戏曲传承添砖加瓦

在张玉笙的戏曲人生中,有两位挚友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分别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徐荣奎和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洪影。

徐荣奎,原唐山市京剧团团长,他文武双全,技艺精湛,将麒、唐、马、奚等各流派的艺术特色融会贯通,并加以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深受梅兰芳先生的称赞。他主创并主演的京剧《节振国》更是获奖无数,久演不衰,带领唐山市京剧团走向辉煌。然而,天妒英才,1968年,年仅44岁的徐荣奎英年早逝,留下诸多遗憾,关于他的传闻也众说纷纭。

为了还原真相,给后人留下真实的资料,表达对徐荣奎的怀念之情,张玉笙与好友们决定为徐荣奎撰文著传。尽管年事已高且体弱多病,他仍不辞辛劳,四处奔波,走访当年京剧电影《节振国》的主创人员,联系徐荣奎之女徐丽珠女士,用手机"简笔手写",耗时一个月,完成了《京剧名宿--徐荣奎》的撰写。这篇文章一经发表,便受到了业界和戏迷的广泛关注,不仅详细记录了徐荣奎的一生以及他为唐山京剧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还再现了唐山市京剧团的辉煌历史,奠定了徐荣奎在京剧界的重要地位。同时,张玉笙也凭借这篇文章,让更多人认识了他,他的文学功底和正直的评论观赢得了众人的赞誉。

洪影,评剧洪派创始人,荣获评剧终身成就奖。她音域宽广,音色丰富,唱腔独特,以情带声,突破了评剧原生腔板式的束缚。张玉笙与洪影夫妇私交甚好,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评剧洪派艺术的推广与传承。他担任"评剧洪派艺术研究会"顾问,从七十年代末期开始,就为洪影写申诉材料,助力她落实政策、重返舞台;八十年代初期撰写剧评,在各级报纸发表;九十年代在唐山晚报发表连载文章"话说洪影",从理论上总结洪派艺术的特色和表演技巧,扩大了洪派艺术在业界的影响力;新世纪,在中国评剧节举办期间,他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大量有关洪派艺术的文章;近年来,他还学会利用网络,在各个公众号上宣传洪派艺术。2023年,八旬高龄的他重新整理写出"新版"的"话说洪影",再次在唐山晚报连载,引发了读者对洪影先生及洪派艺术的回忆热潮。

独具慧眼,妙笔著评

张玉笙的戏曲评论,视角独特,见解深刻,总能挖掘出作品的深层内涵和艺术价值。他对众多剧目和演员的评论,为戏曲艺术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评剧《凤阳情》为例,他指出该剧立意深刻,反映了"江山社稷民为本"的主题。在舞台设计上,该剧别具匠心地在舞台正中设置大型转台用于转换调度,避免了每场布景的繁琐变幻,保障了舞台布景的连续性,又不影响观众观看情绪。从乡村到市面,从战场到皇宫,转台一旋转,各种场景自然呈现,"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围绕转台演出了一幕感人的活剧。在演员表演方面,他对饰演马秀英的曾昭娟给予了高度评价。曾昭娟为塑造好这个时空跨度大的角色,突破青衣行当,前三场以花旦为主兼刀马旦和"泼辣旦",充分发挥自己"唱"和"做"的特长,仔细刻画出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情感变化,赢得了观众的掌声和专家的肯定。张玉笙还称赞曾昭娟音域宽阔,高中低音俱全,吐字清晰,拖腔悦耳,鼻腔音共鸣浑厚,装饰音优雅华丽,其独特的音色为评剧增色不少。

除此之外,他还为上海京剧院麒派领军人物陈少云主演的《成败萧何》、现代京剧电影《红灯记》中李玉和的扮演者钱浩梁等撰写评论文章,从专业的角度分析演员的表演技巧、剧目特色以及艺术价值,让更多人了解戏曲名家和戏曲艺术的魅力所在。

如今,张玉笙虽已年过八旬,但他对戏曲的热爱依然如初。他的戏曲人生,是一部充满热爱、执着与奉献的奋斗史。他用自己的笔,记录着戏曲的发展历程,传承着戏曲的文化精髓,为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也为后人树立了一座光辉的榜样。

相关知识

《水浒传》与《金瓶梅》对读之五 玉楼人醉杏花天
历史上的今天:京韵大鼓“骆派”创始人骆玉笙出生
张五哥的高情商,张廷玉的神理解,《雍正王朝》杀疯了
张五哥的智慧高度,张廷玉的精妙洞察,让《雍正王朝》成为热议焦点
戈笙熙与润玉、容齐、上官透一同领略中华武学的博大精深 罗云熙
张凌赫这样的帅哥在网络上随处可见,一点也不稀奇!?
网络上竟然出现了张元英的三根头发的拍卖信息…
张晋然@唐晓天DADDI 让人公审,郑五郎@唐振超 被人举报…
漫威《雷霆特工队》定档4月30日 五一档新片升至九部
众人开始对胡之平产生质疑 张颂文 王玉雯

网址: 网络上介绍的张玉笙(之五) http://www.taoroudan.com/newsview458992.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