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弘一法师自知大限将至,一字一句地讲出了自己的遗言

1942年,弘一法师自知大限将至,便又开始断食,每天仅仅进些米水。不几日,奄奄一息的弘一法师,一字一句地讲出了自己的遗言......

中学时期吟唱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是《送别》里的歌词。

而《送别》的作者正是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世俗名字为李叔同,生于1880年。

其父亲名叫李筱楼,是清朝道光年间的进士,母亲也是大家闺秀。

李叔同从小天资聪颖,尤擅书法、诗词。

1898年,李叔同南下上海,就读于南洋公学,得到了蔡元培的赏识。

闲暇时,李叔同经常参加各种诗词论坛,还组织了“上海书画公会”,出刊书画。

每次论坛召开,李叔同创作的诗词总会评为第一。

起初,李叔同也是一个爱国青年。

20世纪初期,为了寻找救国的良方,曾东渡日本。

来到日本以后,李叔同还是放弃了救国,转而追求艺术上的永恒。

当时,他向日本画师黑田清辉请教过美术,又跟随日本戏剧家藤泽浅二郎学习过戏剧表演。

登台演出,李叔同因长的秀气,还曾反串为女性。

所得的收入,大都送回了国内,用来救济了灾民。

1910年,李叔同归国后,就一直从事教师行当,日后成名的丰子恺、曹聚仁等都经过他的指点。

八年之后,社会变革的很快,帝制成了历史,李叔同也性情大变。

强烈的宗教信仰,令他产生了出家的念头。

至于究竟是为何?有着许多说法。

较为可信的是夏丏尊的说法。

有一次,一位社会名人来到学校演讲,厌恶这种场合的李叔同不愿前去,便和夏丏尊外出散步。

途中遇到一个僧人,对李叔同进行了指点,动了出家的念头。

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不过是“最后一根稻草”,实际上李叔同此前就曾效仿释迦牟尼,进行断食。

并且他的母亲、乳母都信仰佛教,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种种因素叠加一起,李叔同便来到了杭州西湖定慧寺剃度出家。

但出了家,不代表彻底断绝了尘世。

在弘一法师的身上,还有人道主义的残留。

抗战时期,弘一法师曾手写救国题词,鼓励华夏子孙有一份力,出一份力。

在题词之外,弘一法师又加上了“佛者,觉也。觉了真理,就能舍弃生命,牺牲一切”等多语句,赠给了福建多座寺庙。

另外,他还募集了几十万,捐给了因战乱而孤苦无依的流民。

1942年农历九月初四,弘一法师自知大限将至,便又开始断食,每天仅仅进些米水。

奄奄一息时,他还叮嘱弟子:一定要火化,骨灰装龛时,在四个角上各自垫上一个清水碗。

清水碗是防止蚊虫靠近,丧失了生命。

这也体现了,弘一法师的“慈悲”之心。

弘一法师的遗体火化后,骨灰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供养在泉州弥陀岩,一部分供养在杭州虎跑寺。

两座寺庙主持,都修建了宝塔,用来放置骨灰。

参考资料

《一代艺术大师李叔同(弘一法师)》 社会科学战线

相关知识

弘一法师临终交代,遗体旁放4碗水,火化时弟子惊呼:不愧是大师
弘一法师是怎样的大师?
弘一法师:这4句话永远不要说,以免惹祸上身
弘一法师提醒:真正有本事的人,懂得“两不争”,让人刮目相看
弘一法师一语中的:人到晚年,最有福气的征兆不是钱多,而是这三样
豆瓣9.0!丰子恺、弘一法师用半个世纪创作的催泪之作
弘一法师:看透复杂是能力,选择简单是境界
弘一法师提醒:兄弟姐妹相处,要做到两不谈,越不谈,关系越好
弘一法师:想成大事之人,往往要经历人生“三苦”
弘一法师警示:家庭两个缺陷导致亲人变得自私无情

网址: 1942年,弘一法师自知大限将至,一字一句地讲出了自己的遗言 http://www.taoroudan.com/newsview422601.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