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衣裳,与时偕行——穿汉服如何行礼?

原标题:古今衣裳,与时偕行——穿汉服如何行礼?

礼仪之邦,谓之华夏

中国,华夏文明大国,礼仪素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礼仪,《荀子·礼论》书“礼者,人道之极也”。此外,《左传》谈“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礼仪”作为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准,从出现伊始就一直伴随着人文精神与文化素养。今天,一起浅谈一下古人常用的几个见面礼。

拱手礼

拱手礼起源很早,又称捧手礼,可追溯到商代,是古人站立时,或行走过程中,向他人拱手致意的一种行礼方式。《论语,微子》曾载“子路拱而立”,这里子路对孔子所行的就是拱手礼。

拱手礼的正确做法是:行礼时,双脚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左手在前,右手握拳在后,两手合抱于胸前,有节奏的晃动两三下,并微笑着说出相互之间的问候。

Photo Credit:

©《礼仪中国》

揖礼

揖礼起源于周代以前,约有三千年历史。武王伐纣灭商而建立周朝,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摄政。摄政王周公采取许多措施来巩固政权,建立周朝各项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确立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此后,揖礼行于天下。

据《周礼》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

Photo Credit:

©《礼仪中国》

叉手礼

叉手礼始于西晋。这种行礼方式无论男女老幼都可行使,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种礼,以示尊敬。叉手礼多在站立时使用,尤其回话时常用这种礼节动作。

南宋末年建州崇安人陈元靓所撰的《事林广记》记载:“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着胸,须令稍去二三寸,方为叉手法也。”

翻译过来即,左手紧握右手拇指、左手小拇指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左手拇指向上。

叉手礼不像拱手、作揖那样,行完礼,手就放下了。叉手礼时,手要放在胸前持续这一动作。俗话说“叉手不离方寸”,方寸即“心”,这里指的是胸部。

Photo Credit:

©《礼仪中国》

万福礼

万福礼是中国古代女子常见礼仪。寓意祈福安康,动作也是十分典雅含蓄,所以是女子特有的礼仪之一。

女子双手放在胸前正中间,不分左右。双手握拳,且右拳在左拳上,上下稍微移动。头微低,稍微弯曲一下膝盖。这就是完整的一套动作,行礼时口念“万福”,便为万福礼了。

Photo Credit:

©《礼仪中国》

礼与仪各有其意,一个赋德于内,一个形之于外。

在几千年华夏文明发展过程中,礼仪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同时也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格,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名片。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所有人要向他行礼,他为她向别人行礼”
“穿越”古今:宋人如何过中秋夜?
虽是武将,却温文有礼,对待情敌也会行礼,这就是081
郭晶晶的两个女儿越长越好看,中秋穿汉服赏月,被称为最美星二代
蚂蚁庄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写的四大美女中哪一位
西池月上人归后,杨慎说古今咏莲词,欧阳修这首第一
《典籍里的中国》何以刷屏:消弭古今时空之别,激发大众情感共鸣
写出浪花淘尽英雄的杨慎认为:古今咏梅词,苏轼这首第一
看非遗木偶戏《梁祝》“七夕”在博物馆感悟文物里的天长地久
群贤毕至,惊鸿开卷

网址: 古今衣裳,与时偕行——穿汉服如何行礼? http://www.taoroudan.com/newsview32770.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