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登大学”被扒个底儿掉,“洋院士”不应止于神话塌方
1947年,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首次出版,随即引发轰动。在这部讽刺小说中,主人公方鸿渐留洋海外,“四年中倒换了三所大学”“随便听了几门功课,兴趣颇广,但心得全无”“夸夸其谈外一无所有”。在父亲和丈人的威逼下,方鸿渐只好从一个在美国的爱尔兰人那里购买了一张“克莱登大学”的假博士文凭,从此以“洋博士”的身份踏上了回国之旅,并谋到了一份大学教职。
名著之所以不朽,是因为它总能跨过时间照进现实。近日,“花几十万元就能买到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一事引发热议。随后中国科协公开表态,称“各部门不应为投机者捧场站台”,“院士们”的喜讯随即在网络上逐渐消失。
随着新闻媒体的跟进调查,欧洲自然科学院出品的“洋院士”闹了网络笑话,围绕这个话题的评论也铺天盖地。对这类装潢门面的头衔,舆论也是冷嘲热讽。问题是,否定明显滑稽的现象容易,要从滑稽现象中发掘出深层次的东西,并不容易。
“洋院士”走红,在于先得到了供职单位的认可。单位“背书”,支撑起“洋院士”证书交易市场的红火。“洋院士”多了,他们就成了和两院院士平行存在的另一类“同行”。当两个空间的院士各行其是时,“洋院士”自然成为公开活动的“平行院士”。如果这个群体足够庞大,说不一定哪天,这样的“平行院士”还能掀起更大的风浪。
两院院士是经过几十年的学术修炼,在某个学科领域做出有目共睹的贡献后,才有可能获得的认可。与此相反,一夜成名的“洋院士”,个个都是神话级的无名人士,一纸外来的身份证书,就让他们“院士”起来。这样的神话能够成为现实,才是最值得深思的。
“洋院士”成为新闻,在于这样的身份证书来得过于魔幻,魔幻到连德国同行都不知道这样的机构和这样的高阶荣誉。魔幻的东西都有神话性质。关于神话,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下过定义:"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我国两院院士的人数不多,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一辈子都没机会见过院士。在教育领域,有院士的高校也不在多数。物以稀为贵,由于院士属于稀缺资源,有些高校引不来院士,看到本校教师拿来个“洋院士”身份证明,出于对院士的渴望,也就借助想象征服了“自然力”。这里所说的“自然力”,无非是本校产生不了院士,借着欧洲自然科学院这个“院士梯子”,征服了本校产生不了院士的“自然力”。正是想象和形象化的院士身份证书,“解决了”某些高校和企业没有院士的“空白”。
如果不是这些“洋院士”不甘寂寞,如果不是认可“洋院士”的单位公开宣传报道此事,他们的神话原本可以继续下去,让更多渴望进阶院士行列而不得的那些阔教授、阔企业家们挥金如土,采购一张“洋院士”身份证明。
只可惜,新闻报道是刺破神话的利器,一下子把想象中形象化的东西打回原形。 “洋院士”群体集体陨落,这样的塌方,网友调侃“国内短时间内‘痛失’多位‘院士’”。塌方的实质,无非是“洋院士”的神话失去了想象的空间。
任何神话都是认知鸿沟造成的。避免形形色色的“洋院士”像方鸿渐那样滥竽充数,关键在于堵住给“洋院士”颁发合法证明的可能。一旦洋证书失去了派场,关于院士的想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洋院士”的神话也就不会给舆论添乱了。
特约评论员 刘海明(作者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上游评论投稿邮箱:sypl2020@163.com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白鹿绯闻男友张凌赫恋情瓜后首晒照,粉丝追着质问,男方掉粉严重
这是最屈辱的死亡方式,死后还被人扒掉衣物
纵使被儿子伤透了心,想起儿子时还是会担心到掉眼泪……
是克莱因创造了蓝,还是蓝成就了克莱因?
英王室被扒个底朝天,女王心疼孙子不会对哈里动手……
《岂止于美》亮相“比利时探索之旅”
杨紫肖战热恋?杨洋甩不掉王楚然?宋祖儿轧戏得罪人?蒋梦婕眼光差?陈星旭遇关系户?官鸿没演技?
一直以为“被扒的只剩裤衩”只是个夸张的形容而已……
《未来中国》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追太阳40年
保姆从垃圾桶里捡东西,被洋主人家撞个正着,从此对她刮目相看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9061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4214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40569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442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462
- 6霍启山与霍启仁对嫂子郭晶晶的 29549
- 7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564
- 8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872
- 9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849
- 10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