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鸿推出新书《天人之际:考古美术视野中的山水》

原标题:巫鸿推出新书《天人之际:考古美术视野中的山水》

近日,芝加哥大学艺术史教授巫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岩、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李梅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渠敬东、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黄小峰六位来自绘画史与考古学的学者,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围绕作为视觉图像的山水话题展开深入对话,突破学科边界,讨论山水在中国文化艺术传统中的丰富内涵与意义变迁。

巫鸿

这次讨论缘于巫鸿教授即将在三联书店出版的新书《天人之际:考古美术视野中的山水》。“山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植根极深、范围极广、极具特色的范畴,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地理、建筑等多个领域都处于相当核心的位置。尤其宋元以来的山水画,被公认为真正的艺术典范,代表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理解与表达。但是,随着考古工作在中国的长足发展,更多有关早期山水艺术的实例呈现在人们面前,器物纹饰、石刻壁画图像等等,都被纳入学者的研究视野。

在这本新书中,巫鸿聚焦以视觉形式表现的“山水”,以年代为序,藉由考古新发现,重新思索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勾勒“山水”作为一个艺术传统从无到有的形成过程。他认为,“山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根植极深、范围极广、极具特色的范畴。不只是绘画史,“山水”对文学史、山水诗、哲学史都同样重要。

值得关注的是,这部新书从第一章中讨论的刻纹铜器上的神山图像,到第二、三章讨论的壁画和石刻中以及器物上的仙山景观和人间世界,再到最后两章中探讨的“拟山水画”和有关卷轴画作,这些山水图像都是以自然为主题的二维或三维的完整视觉表述,具有特定的文化和思想内涵。

在活动现场,巫鸿表示,“山水”在其早期产生中,已经隐藏了许多基本性格,“山水在中国不是一个真的山和水,有很强的哲学、精神、宇宙观的意义。往往是连接天地、连接神人,连接不同的方向。”黄小峰则表示,人在山水的图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北宋山水画我看到比较重要的事情就是旅行,不同的旅行,不同的身份,带来不同的所思所想和经验。”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巫鸿推出新书《天人之际:考古美术视野中的山水》
巫鸿用考古美术学寻找中国山水的艺术传统
在绘画史与考古学中寻找“山水”
跟随巫鸿教授,重读五代至南宋的中国绘画
专访巫鸿(上):什么是新的“全球美术史”
巫鸿以史学视角解读五代至南宋画作
巫鸿新作反思既往绘画史书写方式 多线索讲述中国绘画的新故事
巫鸿、黄小峰对谈实录:“中国绘画到底是什么?”
陈丹青×巫鸿:我们亲历的记忆 | 新书沙龙回顾
活动报名、直播预告 | 巫鸿、黄小峰对谈,重探中国绘画

网址: 巫鸿推出新书《天人之际:考古美术视野中的山水》 http://www.taoroudan.com/newsview173602.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