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院丨红绿釉陶鸮壶:西汉“灭鼠神器”
原标题:博物院丨红绿釉陶鸮壶:西汉“灭鼠神器”
鸮,俗名猫头鹰,古称鸱、枭、鸱鸺、鸱鸮、鸱枭、服鸟等,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鸟类之一。鸮在生物习性上以鼠类为主要食物,昼伏夜出,善闻死腐动物之气,鸣叫声凄厉,飞行时无声,因此在人类眼中充满神秘感。
从被崇拜到被厌恶,再到被当做生活类陪葬明器,鸮是怎么做到“下岗再就业”的呢?
红绿釉陶鸮壶,陶器,汉代文物,两壶均通高17.5厘米,腹围34.00厘米,河南省济源泗涧沟汉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这两件鸮壶大小尺寸一致,均为泥质红陶,头部施以红褐釉,背和腹部施绿釉,双翅施黄绿釉,并塑有羽毛状的纹饰,平底。
壶整体呈静立站姿的鸮鸟形象,圆而大的脸上,双目圆睁,注视前方,双耳呈略不对称式竖起,似在警戒,嘴短粗且前端成下钩状;尾部着地,身体部分塑出双翅和爪,胸前和双翅塑有羽毛,呈波浪状,造型栩栩如生。
鸮壶的壶首与壶身并非一体,鸟身即是壶体,内部中空,头部即是壶盖,有子母口,可转动或与壶身盖合,构思巧妙。
古人追求“事死如事生”,认为人有灵魂,死后灵魂不死,而是离开身体进入另一个世界,墓室便成为了供灵魂起居生活的场所。
为了让逝者在死后也可以吃饱穿暖喝足,墓室的标准常常同人间一样,还配有房屋、粮食以及各种生活用品,希望逝者能够继续享受人世间的荣华富贵。
但墓室深埋地下,就有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如果死后世界和现实世界一样,有老鼠把粮食吃了,打扰墓主人的安眠怎么办?
于是鸮壶出现了。鸮壶以善于捕食老鼠的猫头鹰为原型,内部中空,寓意为盛放粮食的陶器,以期防范鼠患,使墓主人在冥间生活富足无忧。
陶鸮壶贴塑羽毛细节
专家解读
据河南博物院社会教育服务部张滢介绍, 鸮在中国的形象演化,大致上经历了从被崇拜的动物到被视为不祥恶鸟的过程。
早在新石器时期,鸮的地位非常高,被人们看做一种神圣的动物。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的先民通过模仿鸮鸟的形态来制造不同材质的祭器。进入商代以后,鸮鸟的形象更加突出且广泛地出现在青铜器、玉器、石器和陶器等多种材料的器物上,带有宗教神秘色彩。
战国时期,鸮逐渐演变成为邪恶的象征。《诗经·鸱枭》云:“鸱枭,鸱枭,既坏我子,无毁我室。”说明当时人们对鸮怀有了厌恶、恐怖之感。汉代中原地区人们认为鸮鸟不祥不孝,会给人带来厄运和灾难。对鸮 “不孝”“不忠”的厌恶、畏惧,大概是造成汉初人们大量捕杀鸮鸟的主要原因。
到西汉晚期,由于大量捕杀,东郡及周边地区鸮鸟数量急剧减少。鸮鸟锐减,鼠作为鸮的食物,数量反而增多为患,加之这一时期汉墓中的明器多随葬模型化的生活用陶器,人们根据鸮善于捕鼠的特性做成中空的鸮壶,希望可以消灭鼠患,保佑粮食富足。(正观新闻记者 许怡童)
版权声明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博物院丨红绿釉陶鸮壶:西汉“灭鼠神器”
博物院丨红绿釉陶灯:佑世间长明
熊孩子闯大祸,失落的珍宝商代青铜鸮尊展览中被摔坏
※长耳鸮※
博物院丨三彩舍利塔:求福禳灾
博物院丨骨排箫:天籁之音
博物院丨伏羲式古琴:以音正心
纪念邮折首发 3D裸眼首映 换种方式打开百年“莲鹤方壶”
国宝画重点丨100年,初见惊艳,再见依然
刘志钧说瓷|汉·彩绘陶方壶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8918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703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40360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305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309
- 6霍启山与霍启仁对嫂子郭晶晶的 29456
- 7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444
- 8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546
- 9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704
- 10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