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路:中国当代声音艺术实践”3月16日登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原标题:“听路:中国当代声音艺术实践”3月16日登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听路:中国当代声音艺术实践”(以下简称“听路”)由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主办,殷漪担任策展人,参展艺术家为陈维、孙玮、王长存、颜峻、杨嘉辉、张安定。展览以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2010)为时间节点,以当代艺术视野中的展览为线索,通过文献资料来回顾声音艺术在中国的在地过程,观察中国声音艺术家的创作演变,思考声音艺术在当下的艺术生态与未来的可能。
孙玮,瓶子的旅程,声⾳装置,尺寸可变,瓶胆,电容麦克风、音频功放、喇叭,2007,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听路”没有采用通常文献展俯瞰的视角去构建全景式的图景,而是把声音艺术与视觉艺术,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与文化转型之间的复杂关系作为切入点,为公众提供一个新的“听角”。同时也以此为背景,呈现中国声音艺术家群体的境遇。基于如此的策展思路,“听路”选取了“唤醒巴特西”(2006,伦敦)、“转速:中国声音艺术大展”(2013,上海)和“原音:太原的地方声景”(2021,太原)三个展览作为锚点,展示文献包括但不限于三个展览的档案资料,部分参展艺术家在不同时期的声音艺术作品,艺术家访谈,相关的艺术评论与报道。
陈维,《协奏曲/弹幕》,多媒体装置,摄影、模块模拟合成器、网络服务器、摄像头等,2021,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听路”一词提供了一种相较于视觉文化的异质性,一种重塑听觉文化的诉求与期待。但本次展览并不是要用“听觉”去替代“视觉”,用“听觉中心主义”去替代“视觉中心主义”。这表现在展览中出现的声音艺术作品中大量使用图像材料与视觉形式。就如策展人提出的问题之一:“当声音艺术家开始使用视觉范式与图像材料创作声音艺术作品,这到底是一种激进,还是一种妥协,是观念还是策略,是开放还是迎合?” 作为艺术展览,提供一种关于艺术的知识不是本次展览目的,策展人希望“听路”是一个问题话语空间,一个思考场域,关于“艺术”“声音艺术”“声音”“听觉”“空间”“视觉”等等。
杨嘉辉,消音状况之二:消音舞狮,单通道视频,有声,7分21秒,2014
今天,于我们周围的媒介物质环境加速迭代更替已然是常态化,当艺术以特有的方式回应这一现象时,艺术主动或被动地成为了新的社会角力场之一。在如此的背景与视野中,重新评估“听觉与声音”的价值与潜能是文化洞见与自觉。而重新评估声音艺术在中国实践是首要的,这不仅仅在学术意义上与艺术史、艺术理论、声音研究(21世纪初出现的新兴跨领域人文社科研究)相关,也关联到更宽泛的当代艺术创作方法与形式,也更广泛地涉及我们如何感受、认知、思考我们自身与他者与世界。因为“听”是一种感受方式、思考方式和存在方式。
本次展览将展出至2024年6月16日。
TIPS:“听路:中国当代声音艺术实践”
展览时间:2024年3月16日——6月16日
主办: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策展人:殷漪
参展艺术家:陈维、孙玮、王长存、颜峻、杨嘉辉、张安定
展出地点: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27号多伦现代美术馆一楼展厅
特别支持:從耳;向声葵听觉空间设计工作室
空间设计&布展:米行
视觉设计:16b9
设备支持:优声美影;赤脚监听音箱;水月雨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磊
编辑/乔颖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听路:中国当代声音艺术实践”3月16日登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为中国当代影像存留档案
上海推出“环鲁迅公园”艺术公开课丰富文化生活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览将首次登陆上海 黄浦江畔呈现大洋洲艺术
回顾“过往”聚焦“此刻” 曾梵志大型个展登陆浦东美术馆
探索美育教育新方法,这所高中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场馆
中国文艺评论(上海交通大学)基地揭牌,各界学者共话中国当代文艺批评
年末艺术盛宴“卡拉瓦乔与巴洛克奇迹”登陆上海
“文明的传承:以启山林”艺术大展7月亮相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行走上海美术馆》出版,用水系概念重新排演上海艺术版图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8918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703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40360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305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309
- 6霍启山与霍启仁对嫂子郭晶晶的 29456
- 7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444
- 8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546
- 9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704
- 10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