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根系价值对话

原标题:与根系价值对话

曹林 北京评论员、大学教授

物以情观,情以物兴,诗是一种对话的心灵媒介。

人们爱读诗,首先是因为诗歌很美,格律的美,词句的美,意境的美。中国的文学教授说,诗歌,是为语言找到最完美的表达方式。柯勒律治也说过大致的意思:诗是最好的字按照最好的次序排列而成。不过在我看来,相比这些形式之美,读诗的人更应该欣赏的是其价值感召之美,这种美,能给迷茫、焦虑、内卷、内耗的现代人一种救赎与治愈。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读诗呢?也可以观、可以怨,更可以去内耗、反内卷。就像中文系教授杨雨说的,读一首唐诗就仿佛是和一个好朋友对话,它可以疗愈心灵孤独,在每个人的内心和世界之间搭建一座可供自在往来的桥梁。

现代人不能失去读诗这种对话方式。是啊,抖音上那些读诗的人,都是在对话,都是在历史的星空中寻找那个“等待自己的月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诗有心灵治愈的功效,首先在于,这些诗在写作时,多是诗人的自我疗愈过程。边关时的彷徨,艰难时的忧虑,失意时的迷茫,失恋时的痛苦,乡愁时的郁闷,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些怀疑、愁绪和内耗,在写成诗后,已经在诗境中冰释了。写诗,是一种自我抒发和排解的方式,今人读古人疗愈之诗,自然也有疗愈的效果。

这种对话,也是与一种深沉的根系价值在对话。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不仅在于它是被人心、被时空和岁月筛选出来的,更在于,如一个作家所说,它蕴涵着人类典型的感情、典型的思想、典型的人性状态、典型的思维习惯,提供了一个人类从古至今的情感广度和思想深度。

——唐诗之为经典,正在于这种广度和深度。这种深度在口口相传中“飞入寻常百姓家”滋养过我们的祖辈后,又在指尖、舌尖通过短视频的方式被传唱,滋养着当下的人。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与根系价值对话
短视频时代,我们为什么需要“根系阅读”?
与自己对话,与世界对话|我正在读的一本书
君子兰就喜3种水,10天浇一次,根系粗壮叶子旺
捡5种“小东西”埋花盆里,疏松透气养分足,根系粗壮
3种“石头”捡回来养花,“丢1点”到花盆里,土壤松软,根系壮
中国文学如何与世界对话?莫言梁晓声刘庆邦等名家这样说
对话内外的上野千鹤子:我的价值由我创造 | 知书No.202
用文字与文学大师对话
书馆主理人王淼淼:通过阅读与自我对话|Z世代 正青春

网址: 与根系价值对话 http://www.taoroudan.com/newsview135250.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