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政绩工程”!

原标题:苏东坡的“政绩工程”!

碧翰烽/文

苏东坡,天赋异禀的大文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居高处为翰林学士,落低谷为狱中囚犯。

康震在百家讲坛主讲苏轼,第一集讲的就是“人见人爱苏东坡”。为什么可爱、可敬?一者,苏轼是文学艺术上的天才和全才。二者,苏轼是士林领袖。三者,苏轼是世俗与方外的顽童。四者,苏轼是贬谪与流放的达者。

历经近千年,仍能感受到苏东坡的巨大魅力。

正如苏辙当时出使辽国,不少辽人争先恐后地蜂拥围堵。

可是“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苏学士?

可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苏学士?

可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学士?

其实何止如此。“人生有味是清欢”“腹有诗书气自华””十年生死两茫茫“……

今天,我们不谈苏东坡的文学艺术天才,也不谈士林领袖,亦不谈顽童与达者。

我们来谈谈他的地方任职”政绩“。

有学者认为,苏轼或许不是合格的政治家,但说他是个杰出的循吏,确不为过。

什么是循吏?最早见于史记的循吏列传,实际上就是讲的一些奉公守法的官吏,说白了就是好官,受到老百姓钦敬的好官。

有两件地方”政绩工程“让我记忆深刻,而且都是与”水“有关。

一个是杭州苏公堤,治理西湖。一个是徐州黄楼,抗洪抢险。

我以为这是了不起的两大政绩,不仅在当时,受到了老百姓的广泛称赞与拥护;而且一直到现在,都是宝贵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先来看看杭州西湖的治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有几个细节值得一提:

一是苏轼认为杭州如果没有了西湖,就如同人没有了眉目。

当年苏东坡再到杭州时,有一天,有一百多个乡亲来向官府请愿,认为西湖的存在,并不只是游玩观赏,它上可以贯通运河,下可以灌溉农田,是亿万生民衣食所系,希望官府可以整治西湖。这个提议正中苏轼下怀,他觉得杭州如果没有了西湖,就如同人没有了眉目,于是当即拍板,疏浚西湖。

我曾多次去过西湖,城市里面有这样一个湖,自然、人文之气,无论白天、夜晚,怎么游玩观赏都不厌倦,的确太不容易。尤其是当下各个地方大搞城市建设,往往忽视了湖泊的利用,有的城市还填湖造房,不仅大煞风景,还可能导致内涝。

二是以工代赈,让灾民来干活。

当时杭州在遭灾,苏轼正好以工代赈,将西湖的大工程承包给灾民,既解决了人手困难,又给了灾民们活儿干,可谓一举两得。

现在如果有这样的大工程,不知道会不会承包给老百姓。或许是有的,只是可能层层转包,最后有一点小钱落到农民工身上,只是工资没有那么顺利发放,每年年终总要为农民工工资伤神。

三是苏轼与民夫同吃同住,督察工事进展。

自开工之日起,苏轼就时常亲自督察工事进度,长期奔走于泥泞之中,和坝上民夫们同吃同住,毫无顾忌。

正是这样,才有了西湖历经近千年,质量经得起检验,依然如此美轮美奂、福泽百姓。

”苏公堤“的名字,是老百姓送给苏轼的最好的口碑,代代相传。

令人尴尬的是,我们有些工程经不起岁月的检验,往往酿成事故。

再来看看徐州抗洪抢险,时间两个月之久。

我去过一次徐州,本想好好看看一下黄楼,实地还原当年苏轼带领军民抗洪抢险的壮观与艰难。遗憾时间不允,没有成行。

苏轼到任徐州不久,黄河就发了大水。沿途四十五个州县惨遭淹没。到了九月,眼看就要水漫徐州,城中百姓无不惊慌失措。

苏轼做了几件事情:一是亲自和城中的青壮年们一起加固堤坝,抗洪救灾。在洪水快速涨潮的危机时刻。是夜,苏轼短衣赤膊,拄着手杖,亲自赶赴东南大堤,和城中的青壮年们一起加固堤坝,抗洪救灾。

作为徐州的最高长官,不只是坐在衙门里指挥,而是率先垂范,与老百姓并肩作战,一起加固大堤,鼓舞士气,实属难能可贵。

二是劝退富户出城,誓与百姓共存亡。危机之时,有富户强闯城门,要求出城避难,与城门的戍卒对峙,叫骂声、哭泣声,在凄厉的雨夜下分外清晰。

苏轼当时就急了,正是众志成城、抵御洪水的关键时刻,如果城中富人全跑光了,在前线抗洪的穷苦子弟只会感到不值,人心一旦动摇,这城还如何去守?

苏轼拄着木棍,挡在那些放声叫骂的富户面前。他说道:“我是徐州太守苏轼,会一直留在城内,与百姓一同抗洪救灾,绝不让洪水入城,希望你们能相信我们,留下来与我们一起共渡难关!”

危难时刻,主官在,旗帜在,信心就在。体现的既是沉着与智慧,更是勇气与担当。既要与老天斗,还要团结广大民众众志成城。

三是敢犯忌讳调兵相助。苏轼在劝退富户们后,立即赶往徐州的武卫营,他要去请求驻屯在那里的士兵相助。武卫营直属宋朝的禁军系统,平日里只听从中央调遣,但现在十万火急,苏轼也顾不得犯忌讳了。所幸武卫营的统领不是迂腐之人,同意调拨数千禁军,与苏轼一同赶往抗洪前线巩固大堤。

最终,徐州水患得以平息。人们奔走呼号,不管认识的不认识的都在相拥大笑,有青年放声呐喊,有妇女喜极而泣,就连怀中婴孩都在咿呀嬉笑。

苏轼为了聊表纪念,建造了一座大楼,取名“黄楼”。

或许,在苏轼看来,这些政绩都微不足道,以致于很少提及,也没有专门的诗词予以歌颂。反而是将”三州“自嘲为一生之功业。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然而,正是这些政绩当中闪耀的光茫,让多少人都特别喜欢苏轼。凡是他曾经走过的痕迹,都是那么温暖、善良、可爱。

我见世界多可爱,料世界见我应如是。

这样的苏东坡,怎么会让老百姓忘记?怎么会让历史忘记?一点一点的政绩,都是那么历久弥新。

说到这里,我们今天的官员,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如果能够从中找到一点点启示,也应该足以令人欣慰。

有的官员不是不想出”政绩“,可是却往往乱作为,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仅没有留下政绩,反而给地方、老百姓留下无穷无尽的包袱与负担。

还有就是不作为,搞数字造假,报喜不报忧,欺上瞒下,漠视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诉求和问题,比如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没有真正花心思彻底解决。

什么才是政绩?能够为老百姓做什么、可以让老百姓念念不忘?能够为历史留下什么、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能够坚守法治与良知、有敢为天下先的胸怀?

苏东坡有这样一种心境,发乎于内心的善良,执着于事业的成就,坚守于心胸的坦荡。良知,从而成就了自己的政绩,赢得了老百姓真诚真心的喜爱。

就在苏轼深陷乌台诗案时,杭州的父老乡亲自发为他做斋戒,设解厄道场,祈求老天可以保佑他无灾无难。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苏东坡的“政绩工程”!
用90多个“关键词”还原东坡一生 蒋蓝《苏东坡辞典》出版发布|三苏文化出版工程
苏东坡身处逆境,生命依然努力焕发光彩
莫砺锋教授精彩阐述苏东坡的现代意义:身处逆境,生命依然努力焕发光彩|名人大讲堂
蒋蓝新作《苏东坡辞典》出版
全面讲述“苏东坡的现代意义”
莫砺锋明日开讲:终生勤奋的天才苏东坡
陈才智教授“苏海拾贝”探讨苏东坡与北宋文化
浙产纪录片《定风波》将播出 呈现“潮人”苏东坡多维人生
“苏东坡”为何唱起川剧?

网址: 苏东坡的“政绩工程”! http://www.taoroudan.com/newsview113302.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